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民法论文

论预期违约

导言第1页
第一章 预期违约制度的概念、形成和发展第11-17页
 一、预期违约制度的创立——1853年霍切斯特诉戴拉陶尔案第12-13页
 二、1855年爱娃诉伯顿租船合同纠纷案第13页
 三、1894辛格夫人诉辛格案第13-14页
 四、美国《统一商法典》对预期违约的继受和发展第14-16页
 五、《联合国国际货物合同销售合同公约》对预期违约制度的继承和发展第16页
 六、《通则》对预期违约制度的继承和发展第16-17页
 七、其它国家和地区对预期违约制度的继承和发展第17页
第二章 预期违约制度的构成第17-21页
 一、英国法预期违约的构成第17-20页
 二、美国法预期违约的构成第20-21页
第三章 预期违约制度的法律价值分析第21-23页
 一、预期违约制度的公平价值第21-22页
 二、预期违约制度的效益价值第22-23页
 三、预期违约制度的安全价值第23页
第四章 有关预期违约制度的理论第23-25页
 一、要约承诺理论第24页
 二、不可能履行理论第24页
 三、隐含条件理论第24页
 四、保护期待权理论第24-25页
 五、必然违约理论第25页
 六、实际违约理论第25页
第五章 我对预期违约的一些看法第25-28页
 一、关于预期违约的称谓第25-26页
 二、预期违约的性质及相关问题第26-28页
第六章 预期违约制度与大陆法系相关制度的比较第28-40页
 第一节 预期违约制度与不安抗辩制度第28-33页
  一、不安抗辩的概念及立法例第28-29页
  二、设置不安抗辩权的理论基础第29页
  三、不安抗辩制度的功能第29-30页
  四、不安抗辩的构成要件第30-32页
  五、不安抗辩与预期违约的比较第32-33页
 第二节 预期违约制度与履行拒绝制度第33-37页
  一、大陆法系履行拒绝制度的由来第33-34页
  二、履行拒绝的概念第34页
  三、履行拒绝的构成第34-35页
  四、预期违约与期前履行拒绝的比较第35-37页
 第三节 合同解除制度第37-40页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及特点第37-39页
  二、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合同解除条件第39-40页
  三、我国不需要引入预期违约制度第40页
第七章 对我国合同法相关规定的误解及有关规定的完善第40-47页
 第一节 对我国合同法相关规定的误解第40-43页
  一、《合同法》有关不安抗辩制度的规定第40-41页
  二、《合同法》有关不安抗辩制度的规定的误解第41-42页
  三、对我国《合同法》有关履行拒绝的规定的误解第42-43页
 第二节 《合同法》对不安抗辩制度和履行拒绝制度规定的不足第43-45页
  一、我国《合同法》对不安抗辩制度规定的不足第43-44页
  二、我国《合同法》对履行拒绝制度规定的不足第44-45页
 第三节 完善我国《合同法》相关规定之建议第45-47页
  一、恢复不安抗辩制度的原貌第45-46页
  二、完善履行拒绝制——关键在于对履行拒绝进行扩大解释,也就是期前展行拒绝之确立第46-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致谢第50-51页
论文独创性声明第51页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臭氧化反应的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研究
下一篇:《现代》之后--施蛰存1935—1949年创作与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