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21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3 本文的研究框架及创新 | 第18-21页 |
第一章 透明政府概念与内涵 | 第21-43页 |
1.1 透明政府的相关概念 | 第21-27页 |
1.1.1 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 | 第21-23页 |
1.1.2 政务公开的概念 | 第23-26页 |
1.1.3 行政公开的概念 | 第26-27页 |
1.1.4 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行政公开的比较 | 第27页 |
1.2 透明政府的概念 | 第27-30页 |
1.2.1 透明 | 第27-28页 |
1.2.2 透明政府 | 第28-30页 |
1.3 透明政府的内涵 | 第30-32页 |
1.4 透明政府的相关因素 | 第32-43页 |
1.4.1 信息公开的相关问题 | 第32-38页 |
1.4.2 公民参与的相关问题 | 第38-43页 |
第二章 透明政府的理论根据 | 第43-50页 |
2.1 人民主权理论 | 第43-45页 |
2.2 公民知情权和参与权理论 | 第45-47页 |
2.3 治理理论 | 第47-49页 |
2.4 平衡论 | 第49-50页 |
第三章 我国透明政府建设的现实依据 | 第50-55页 |
3.1 WTO透明度原则的挑战 | 第50-51页 |
3.2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 第51-53页 |
3.3 推进依法行政的必要途径 | 第53页 |
3.4 遏制腐败的治本之策 | 第53-54页 |
3.5 改革政府管理方式的必然选择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我国在透明政府建设方面的探索及评价 | 第55-75页 |
4.1 我国在政务公开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 第55-71页 |
4.1.1 政务公开历史背景和沿革 | 第55-58页 |
4.1.2 政务公开制度探索和实践 | 第58-71页 |
4.2 我国在公民参与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 第71-75页 |
第五章 我国透明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75-82页 |
5.1 透明行政理念未真正形成 | 第75-76页 |
5.2 法律上的缺失 | 第76-77页 |
5.3 信息公开制度设计上的欠缺 | 第77-80页 |
5.4 政府信息服务职能较弱 | 第80-81页 |
5.5 公民参与机制不健全 | 第81-82页 |
第六章 透明政府建设的比较与借鉴 | 第82-96页 |
6.1 可供借鉴的港台地区透明政府建设经验 | 第82-86页 |
6.1.1 香港 | 第82-84页 |
6.1.2 台湾 | 第84-86页 |
6.2 可供借鉴的经济发达国家透明政府建设的经验 | 第86-94页 |
6.2.1 美国 | 第86-89页 |
6.2.2 英国 | 第89-90页 |
6.2.3 日本 | 第90-91页 |
6.2.4 韩国 | 第91-94页 |
6.3 国外及港台地区透明政府建设的有益启示 | 第94-96页 |
第七章 我国透明政府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96-109页 |
7.1 加强观念培育,构建适应透明政府的新型政府文化 | 第96-98页 |
7.1.1 服务行政伦理 | 第97页 |
7.1.2 责任行政伦理 | 第97页 |
7.1.3 回应行政伦理 | 第97-98页 |
7.2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 第98-99页 |
7.3 强化法律规制,建构透明政府的法治体系 | 第99-102页 |
7.3.1 制定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法》 | 第99-101页 |
7.3.2 修改《保密法》、《档案法》等相关法律,科学界定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 第101页 |
7.3.3 加快制定《行政程序法》,实现我国行政管理的公开化、程序化 | 第101-102页 |
7.4 强化监督机制 | 第102-104页 |
7.4.1 建立信息公开的评价机制 | 第102-103页 |
7.4.2 建立信息公开的问责机制 | 第103-104页 |
7.5 找准载体、完善配套,深化透明政府建设 | 第104-106页 |
7.5.1 政府操作行为进一步透明化 | 第104-105页 |
7.5.2 以电子政务建设为突破口,推进政府信息化 | 第105-106页 |
7.6 构建公民的政治参与制度体系,畅通公民政治参与渠道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13-114页 |
声明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