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引电梯动态特性研究及其仿真平台开发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概述 | 第8-10页 |
1.1.1 电梯构成 | 第8-9页 |
1.1.2 电梯分类 | 第9-10页 |
1.1.3 世界三大主流电梯技术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电梯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电梯振动研究 | 第12-14页 |
1.3.2 电梯振动控制 | 第14-16页 |
1.4 国内在用电梯振动性能调研及评价 | 第16-18页 |
1.5 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5.1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电梯垂直方向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20-28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电梯垂直方向振动机理 | 第20-21页 |
2.3 电梯垂直方向动力学建模 | 第21-26页 |
2.4 电梯垂直振动分析实例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电梯水平方向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28-35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电梯水平方向振动机理 | 第28-31页 |
3.3 电梯水平方向动力学建模 | 第31-33页 |
3.4 电梯水平振动分析实例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电梯动力学模型求解 | 第35-43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电梯模态计算原理及方法 | 第35-37页 |
4.3 电梯谐响应计算原理及方法 | 第37-39页 |
4.4 电梯瞬态响应计算原理及方法 | 第39-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电梯动态特性仿真平台开发及其应用 | 第43-62页 |
5.1 引言 | 第43页 |
5.2 电梯动态仿真平台整体框架及设计思路 | 第43-45页 |
5.2.1 整体框架 | 第43-44页 |
5.2.2 设计思路 | 第44-45页 |
5.3 EDAS软件组织结构 | 第45-48页 |
5.4 EDAS仿真平台主要界面和功能 | 第48-53页 |
5.4.1 参数输入界面 | 第48-49页 |
5.4.2 主要计算模块 | 第49-51页 |
5.4.4 主要分析模块 | 第51-53页 |
5.5 电梯垂直方向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第53-59页 |
5.5.1 模态分析 | 第54-55页 |
5.5.2 谐响应分析 | 第55页 |
5.5.3 瞬态动力学响应分析 | 第55-56页 |
5.5.4 参数分析 | 第56-59页 |
5.6 电梯水平方向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第59-6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电梯动态特性现场试验研究 | 第62-72页 |
6.1 引言 | 第62页 |
6.2 试验模态分析 | 第62-68页 |
6.2.1 模态试验原理 | 第62-64页 |
6.2.2 传递函数的测量 | 第64页 |
6.2.3 模态参数分析 | 第64-65页 |
6.2.4 测试方法 | 第65页 |
6.2.5 试验系统和仪器设备 | 第65-66页 |
6.2.6 测点布置原则和要求 | 第66-68页 |
6.3 传递函数分析 | 第68-70页 |
6.4 电梯减振试验 | 第70-7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全文结论 | 第72-73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