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4页 |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三、本文思路和分析框架 | 第15-16页 |
第一章 代理的概念 | 第16-26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的代理概念 | 第16-18页 |
一、大陆法系立法上的代理概念 | 第16-17页 |
二、大陆法系学者的代理概念例举 | 第17-18页 |
第二节 英美法系的代理概念 | 第18-20页 |
一、英美法系立法上的代理概念 | 第18页 |
二、英美法系学者的代理概念介绍 | 第18-20页 |
第三节 中国立法中的代理概念分析与重构 | 第20-26页 |
一、中国立法中的代理概念分析 | 第20-22页 |
二、代理概念的重构 | 第22-26页 |
第二章 代理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6-36页 |
第一节 大陆法代理制度的理论基础:从等同论到区别论 | 第26-30页 |
一、等同论也是大陆法代理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二、德国区别论的提出 | 第27-29页 |
三、区别论在立法中的采纳和影响的拓展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英美法代理制度的理论基础:等同论 | 第30-33页 |
一、等同论及其特点 | 第30-31页 |
二、区别论与等同论的区别 | 第31-33页 |
第三节 我国代理制度理论基础的重建 | 第33-36页 |
第三章 代理制度的理念和价值取向 | 第36-42页 |
第一节 代理制度的理念 | 第36-38页 |
一、大陆法系的理念 | 第36-37页 |
二、英美法系的理念 | 第37-38页 |
第二节 代理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38-40页 |
一、大陆法代理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38-39页 |
二、英美法代理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我国代理制度的理念和价值选择 | 第40-42页 |
一、我国代理制度的理念 | 第40-41页 |
二、我国代理制度的价值选择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代理权的产生 | 第42-51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代理权的产生:委任与授权行为 | 第42-45页 |
一、法国支系立法上代理权的产生:委任 | 第42-43页 |
二、德国支系立法上代理权的产生:授权行为 | 第43-44页 |
三、授权行为的抽象及其意义 | 第44-45页 |
第二节 英美法代理权的产生:双方合意 | 第45-48页 |
一、协议代理 | 第45-46页 |
二、追认代理 | 第46-47页 |
三、不容否认的代理 | 第47-48页 |
第三节 代理权产生的中国法律设计 | 第48-51页 |
一、两大法系代理权产生的异同 | 第48-49页 |
二、中国代理权产生理论的完善 | 第49-51页 |
第五章 代理的种类 | 第51-62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的代理种类 | 第51-55页 |
一、直接代理 | 第51-52页 |
二、间接代理 | 第52-55页 |
第二节 英美法的代理种类 | 第55-56页 |
一、公开本人身份的代理 | 第55-56页 |
二、不公开本人身份的代理 | 第56页 |
第三节 代理分类的中国选择 | 第56-62页 |
一、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代理分类之异同 | 第56-58页 |
二、中国代理立法上的代理种类 | 第58-62页 |
第六章 比较的归宿:中国代理立法 | 第62-74页 |
第一节 中国代理立法的历史:以大陆法系为圭臬 | 第62-65页 |
第二节 中国代理立法现状:向英美法系借鉴的经验与不足 | 第65-68页 |
一、《合同法》向英美法系代理制度的借鉴和评析 | 第65-67页 |
二、中国现行代理立法的不足:融合带来的矛盾 | 第67-68页 |
第三节 中国代理立法的基本思路和制度构想 | 第68-74页 |
一、我国代理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 第68-69页 |
二、我国代理立法的体例选择 | 第69-72页 |
三、中国代理具体制度立法的构想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后记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