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29页 |
1. 1 前言 | 第8-9页 |
1. 2 环境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 第9-10页 |
1. 3 乳酸及其聚合物 | 第10-14页 |
1. 4 聚乳酸的合成原理 | 第14-17页 |
1. 4. 1 丙交酯的开环聚合 | 第14-15页 |
1. 4. 2 乳酸的直接缩合 | 第15-17页 |
1. 5 聚乳酸的合成工艺 | 第17-19页 |
1. 5. 1 熔融聚合 | 第17页 |
1. 5. 2 溶液聚合 | 第17页 |
1. 5. 3 熔融/固相聚合 | 第17页 |
1. 5. 4 扩链法 | 第17-19页 |
1. 6 基于乳酸的可降解材料 | 第19-21页 |
1. 6. 1 聚乳酸类共聚物 | 第19-21页 |
1. 6. 2 聚乳酸类共混物 | 第21页 |
1. 7 聚乙二醇改性聚乳酸类材料 | 第21-23页 |
1. 7. 1 丙交酯(LA)与PEG共聚 | 第22页 |
1. 7. 2 LA与生成PEG的单体环氧乙烷(EO)共聚 | 第22-23页 |
1. 7. 3 在PLA-PEG共聚物上扩链 | 第23页 |
1. 7. 4 PLA与PEG共混 | 第23页 |
1. 8 聚乳酸及其共聚物的降解 | 第23-25页 |
1. 8. 1 化学降解 | 第23-24页 |
1. 8. 2 酶降解 | 第24-25页 |
1. 8. 3 微生物降解 | 第25页 |
1. 9 聚乳酸及其共聚物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 第25-27页 |
1. 9. 1 药物控制释放体系 | 第25-26页 |
1. 9. 2 骨科内固定及组织修复材料 | 第26页 |
1. 9. 3 外科手术缝合线 | 第26-27页 |
1. 10 聚乳酸材料的发展方向 | 第27-28页 |
1. 11 本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9-34页 |
2. 1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2. 1. 1 主要原料 | 第29页 |
2.1. 2 合成方法 | 第29-30页 |
2.1. 3 共聚产物的提纯 | 第30-31页 |
2. 2 反应产物的表征 | 第31页 |
2. 2. 1 红外光谱 | 第31页 |
2. 2. 2 核磁共振谱 | 第31页 |
2. 2. 3 凝胶渗透色谱 | 第31页 |
2. 2. 4 差示扫描热分析 | 第31页 |
2. 3 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的性能 | 第31-34页 |
2. 3. 1 力学性能 | 第32页 |
2. 3. 2 动态力学性能 | 第32页 |
2. 3. 3 亲水性 | 第32页 |
2. 3. 4 不同介质条件下的水解性 | 第32页 |
2. 3. 5 特性粘数的测定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乳酸和聚乙二醇共缩聚 | 第34-46页 |
3. 1 乳酸齐聚物的制备 | 第34-35页 |
3. 2 乳酸和聚乙二醇的共缩聚反应 | 第35-39页 |
3. 2. 1 催化剂的选择 | 第35-37页 |
3. 2. 2 催化剂含量对共聚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3. 2. 3 反应温度对共聚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38页 |
3. 2. 4 反应时间对共聚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3. 3 PEG对直接共缩聚的影响 | 第39-41页 |
3. 3. 1 PEG/PLLA的投料比对共聚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40页 |
3. 3. 2 PEG分子量对PELA共聚产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 4 PELA共聚产物的表征 | 第41-45页 |
3. 4. 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1-42页 |
3. 4. 2 核磁共振谱测试 | 第42-44页 |
3. 4. 3 GPC测试 | 第44-45页 |
3. 5 PELA共缩聚反应存在的问题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乳酸和聚乙二醇多嵌段弹性体 | 第46-56页 |
4. 1 DSC测试 | 第46-48页 |
4. 2 相对分子量对聚乳酸共聚物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48页 |
4. 3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 第48-50页 |
4. 4 聚乳酸共聚物吸水率的测试 | 第50页 |
4. 5 聚乳酸共聚物水解实验 | 第50-56页 |
4. 5. 1 PEG含量对PELA水解的影响 | 第51-53页 |
4. 5. 2 不同介质对PELA水解的影响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