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违约损害赔偿
引言 | 第1-8页 |
一、 违约损害赔偿概述 | 第8-16页 |
(一) 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8-10页 |
1 、大陆法系的过错责任原则 | 第8页 |
2 、英美法系的严格责任原则 | 第8-9页 |
3 、中国合同法上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9-10页 |
(二) 违约救济措施 | 第10-13页 |
1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救济措施比较 | 第10-12页 |
2 、我国合同法确立的违约救济措施 | 第12-13页 |
(三) 违约损害赔偿的概念及特征 | 第13-14页 |
(四) 严格责任原则下的违约损害赔偿构成 | 第14-16页 |
1 、违约行为 | 第14页 |
2 、损害事实 | 第14-15页 |
3 、违约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 第15-16页 |
二、 违约损害赔偿范围 | 第16-28页 |
(一) 违约责任中的完全赔偿原则 | 第16-18页 |
(二) 约定损害赔偿 | 第18-19页 |
(三) 损害赔偿的基本限制--可预见性规则 | 第19-25页 |
1 、可预见性规则的法律渊源 | 第20-22页 |
2 、可预见性规则的具体适用 | 第22-25页 |
3 、可预见性规则的评析 | 第25页 |
(四) 损害赔偿的其他限制 | 第25-28页 |
1 、减轻损失规则 | 第26页 |
2 、损益相抵规则 | 第26-27页 |
3 、过失相抵规则 | 第27-28页 |
三、 违约损害赔偿理论的新进展 | 第28-44页 |
(一) 惩罚性赔偿研究 | 第28-34页 |
1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论及实践 | 第28-30页 |
2 、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的理论及实践 | 第30-32页 |
3 、惩罚性赔偿的功能及与相关概念之比较 | 第32-33页 |
4 、惩罚性赔偿金的上限 | 第33-34页 |
(二) 合同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 第34-44页 |
1 、学说与判例的历史与现状 | 第34-37页 |
2 、违约精神损害是否应予赔偿的理论分析 | 第37-40页 |
3 、我国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 第40-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