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云南巧家县退耕还林生态效应评价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1. 引言第7-13页
     ·研究背景第7-8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1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8-9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9-11页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1-13页
       ·研究内容第11页
       ·技术路线第11-13页
2. 研究区概况第13-17页
     ·自然概况第13-15页
       ·地理位置第13页
       ·地质地貌第13-14页
       ·气候第14页
       ·水文第14页
       ·植被第14-15页
       ·土壤第15页
       ·水土流失概况第15页
     ·社会经济概况第15页
     ·退耕还林工程概况第15-17页
3. 研究方法第17-21页
     ·样地布设第17-18页
     ·生物量调查第18-19页
       ·乔木层生物量第18页
       ·灌木层生物量第18-19页
       ·草本层生物量第19页
       ·凋落物层蓄积量第19页
     ·土壤性质调查第19-20页
       ·样地设置及取样第19页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第19页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第19-20页
       ·活地被物截留量及凋落物吸水量测定第20页
     ·数据分析第20-21页
4.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第21-29页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第21-22页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第22-27页
       ·土地利用变化率第22-25页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第25页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第25-27页
     ·小结第27-29页
5. 不同退耕模式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第29-39页
     ·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第29-33页
       ·土壤容重的变化第29-30页
       ·土壤孔隙度的变化第30-31页
       ·土壤持水量的变化第31-32页
       ·土壤机械组成的变化第32-33页
     ·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第33-38页
       ·土壤有机质和PH值的变化第34-35页
       ·土壤全量养分的变化第35-36页
       ·土壤速效养分的变化第36-38页
     ·小结第38-39页
6. 不同退耕模式生物量与水文效应研究第39-44页
     ·不同退耕模式生物量分析第39-41页
       ·地上部分生物量第39-40页
       ·地下部分生物量第40页
       ·凋落物生物量第40-41页
     ·不同退耕模式水文效应分析第41-43页
       ·活地被物截留效应分析第41-42页
       ·凋落物截留效应分析第42-43页
     ·小结第43-44页
7. 不同退耕模式生态效应综合评价第44-51页
     ·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第44-48页
       ·评价指标体系第45-46页
       ·评价方法第46-48页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第48-49页
       ·综合评价过程第48-49页
       ·结果分析第49页
     ·小结第49-51页
8. 结论与讨论第51-53页
     ·结论第51-52页
     ·讨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个人简介第56-57页
导师简介第57-58页
获得成果目录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毛乌素沙地三典型造林树种蒸腾耗水特性研究
下一篇:北京山区典型林分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