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省与清廷治新政策的转型
| 前言 | 第1-10页 |
| 1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 ·学术价值 | 第7页 |
| ·现实意义 | 第7-8页 |
| 2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8页 |
| 3 、 论文主要观点 | 第8-10页 |
| 第一章 新疆建省前清廷治新政策及其基本形态 | 第10-25页 |
| ·以军府制为主导的治新政策的形成背景 | 第10-13页 |
| ·传统治边政策的影响 | 第10-11页 |
| ·清廷决策层的边疆观 | 第11-12页 |
| ·清廷与新疆地方的特殊关系 | 第12-13页 |
| ·以军府制为主导的治新政策的运作模式 | 第13-21页 |
| ·军府制 | 第14-16页 |
| ·郡县制 | 第16-17页 |
| ·札萨克制 | 第17-19页 |
| ·伯克制 | 第19-21页 |
| ·以军府制为主导的治新政策的基本形态 | 第21-25页 |
| ·传统羁縻型 | 第21-22页 |
| ·边疆民族地方型 | 第22-23页 |
| ·满洲贵族主导型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建省过程中清廷治新政策的转型 | 第25-37页 |
| ·清廷治新政策转型的背景与原因 | 第25-29页 |
| ·以军府制为主导的治新政策的弊端及其失效 | 第25-26页 |
| ·日益加剧的边疆危机 | 第26-27页 |
| ·清廷权力格局发生变化 | 第27-28页 |
| ·新疆地方的社会利益结构发生变化 | 第28-29页 |
| ·清廷治新政策在建省过程中的变化 | 第29-34页 |
| ·将郡县制推行于全疆 | 第30-33页 |
| ·伊犁将军权限的缩小及各地驻扎大臣的裁撤 | 第33页 |
| ·取消伯克制、改设乡约 | 第33-34页 |
| ·清廷治新政策转型后的基本形态 | 第34-37页 |
| ·直接控制型 | 第34-35页 |
| ·趋同内地型 | 第35页 |
| ·汉族官僚主导型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清廷治新政策转型的理性分析 | 第37-46页 |
| ·时与势的必然选择 | 第37-40页 |
| ·龚自珍与新疆建省 | 第37-38页 |
| ·左宗棠六次议奏新疆建省 | 第38-39页 |
| ·善后局奠定建省基础 | 第39-40页 |
| ·重大历史意义及其价值取向 | 第40-43页 |
| ·决策主体的局限:历史的无奈与遗憾 | 第43-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附录: | 第51-5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