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离体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缩略词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2-2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背景概况 | 第12-14页 |
·苦瓜的植物学与栽培 | 第12页 |
·苦瓜的利用价值 | 第12-13页 |
·食用 | 第12-13页 |
·药用 | 第13页 |
·苦瓜的育种现状 | 第13-14页 |
·品种提纯与良种繁育 | 第13页 |
·有性杂交育种 | 第13页 |
·杂种优势育种 | 第13-14页 |
·苦瓜强雌系的选育与繁种 | 第14页 |
·葫芦科植物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器官培养 | 第14-16页 |
·体细胞胚胎发生 | 第16页 |
·花药培养 | 第16-17页 |
·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 第17-18页 |
·离体遗传转化 | 第18-19页 |
·前景和展望 | 第19-20页 |
·苦瓜离体培养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引言 | 第21-22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苦瓜离体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2-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植物培养基 | 第22页 |
·常用储备液的配制 | 第22页 |
·培养条件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苦瓜无菌苗的获得 | 第23页 |
·预处理、基因型对无菌苗获得的影响 | 第23页 |
·培养基对无菌苗获得的影响 | 第23页 |
·暗培养天数对无菌苗获得的影响 | 第23页 |
·苦瓜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3-25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3-24页 |
·不定芽的诱导 | 第24-25页 |
·植物生长物质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24页 |
·基因型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24页 |
·外植体类型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24页 |
·再生不定芽的组织学观察 | 第24-25页 |
·不定根的诱导 | 第25页 |
·植物生长物质对不定根诱导的影响 | 第25页 |
·培养基类型、蔗糖浓度对不定根诱导的影响 | 第25页 |
·外植体类型对不定根诱导的影响 | 第25页 |
·再生植株的移栽 | 第25页 |
·苦瓜外植体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45页 |
·苦瓜无菌苗的获得 | 第26-28页 |
·预处理对无菌苗获得的影响 | 第26页 |
·基因型对无菌苗获得的影响 | 第26-27页 |
·培养基对无菌苗获得的影响 | 第27页 |
·暗培养天数对无菌苗获得的影响 | 第27-28页 |
·苦瓜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8-39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8-31页 |
·影响苦瓜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 | 第28-30页 |
·影响苦瓜愈伤组织生长的因素 | 第30-31页 |
·不定芽的诱导 | 第31-36页 |
·植物生长物质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31-33页 |
·ZT和KT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31-32页 |
·TDZ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32-33页 |
·ABA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33页 |
·基因型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33-34页 |
·外植体类型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34-35页 |
·再生不定芽的组织学观察 | 第35-36页 |
·不定根的诱导 | 第36-39页 |
·植物生长物质对不定根诱导的影响 | 第36-38页 |
·培养基类型、蔗糖的浓度对不定根诱导的影响 | 第38页 |
·外植体类型对不定根诱导的影响 | 第38-39页 |
·再生植株的移栽 | 第39页 |
·苦瓜外植体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分析 | 第39-45页 |
·不同外植体内源激素含量 | 第39-40页 |
·离体培养过程中外植体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40-45页 |
·IAA含量的变化 | 第41-42页 |
·iPAs含量的变化 | 第42页 |
·ABA含量的变化 | 第42-43页 |
·IAA/iPAs的变化 | 第43-45页 |
·讨论 | 第45-50页 |
·苦瓜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5-48页 |
·苦瓜不定芽的诱导 | 第45-47页 |
·苦瓜不定芽的组织学观察 | 第47-48页 |
·苦瓜外植体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分析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图版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