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6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23页 |
·干旱预测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土壤墒情预报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干旱评价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论文内容结构图 | 第25-26页 |
2 区域干旱演变规律分析 | 第26-41页 |
·引言 | 第26页 |
·研究区域简介 | 第26-28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6-28页 |
·研究区域历史上的干旱 | 第28页 |
·干旱定义及干旱分类 | 第28-32页 |
·干旱定义及特点 | 第28-29页 |
·干旱分类 | 第29-32页 |
·朝阳地区干旱规律分析 | 第32-36页 |
·SPI(标准化降水指标)简介 | 第33-34页 |
·朝阳地区旱情变化情况分析 | 第34-36页 |
·朝阳地区干旱演进规律分析 | 第36-39页 |
·各级旱情发生频率 | 第36-37页 |
·朝阳地区干旱周期分析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3 基于小波分解的干旱等级组合预测模型研究 | 第41-6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41页 |
·降水智能组合预测模型 | 第41-45页 |
·快速小波变换算法 | 第41-42页 |
·时间序列模型简介 | 第42页 |
·BP神经网络简介 | 第42-45页 |
·降水量组合预测模型 | 第45页 |
·实例分析 | 第45-62页 |
·基于小波理论的年降水量分解 | 第45-47页 |
·年降水量预测实例分析 | 第47-58页 |
·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基于降水量的干旱等级预测 | 第61-62页 |
·模型普适性检验 | 第62-65页 |
·小结 | 第65-67页 |
4 基于土壤水量平衡模型的土壤墒情模拟 | 第67-86页 |
·引言 | 第67页 |
·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分析 | 第67-74页 |
·土壤墒情简介 | 第67-69页 |
·农田土壤墒情的变化特征 | 第69-74页 |
·土壤水量平衡模型 | 第74-79页 |
·土壤水量平衡模型 | 第74-75页 |
·作物蒸散发量计算方法 | 第75-79页 |
·作物蒸散发量BP神经网络拟合模型 | 第79-81页 |
·输入输出样本选取与模型设计 | 第80页 |
·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第80-81页 |
·基于土壤水量平衡的土壤墒情模拟 | 第81-84页 |
·基于土壤水量平衡模型的土壤墒情模拟结果 | 第81-83页 |
·基于BP作物蒸散发量的土壤墒情模拟 | 第83-84页 |
·小结 | 第84-86页 |
5 基于GFS降水预报信息的土壤墒情预报研究 | 第86-103页 |
·引言 | 第86页 |
·GFS降水量可利用性分析 | 第86-93页 |
·GFS全球预报系统简介 | 第86-87页 |
·基于降水量分级及旬降水预报值分析 | 第87-91页 |
·枯水或严重干旱时段内GFS降水预报信息可利用性分析 | 第91-93页 |
·基于GFS降水预报的土壤墒情预报研究 | 第93-99页 |
·土壤含水量定量预报 | 第93-97页 |
·基于土壤墒情的区域干旱等级预报 | 第97-99页 |
·基于GFS的全省土壤墒情预报图 | 第99-101页 |
·小结 | 第101-103页 |
6 基于可变模糊集合的农业干旱风险综合评价 | 第103-125页 |
·引言 | 第103-104页 |
·干旱风险简介 | 第104-105页 |
·干旱风险定义 | 第104页 |
·干旱风险组成 | 第104-105页 |
·干旱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05-109页 |
·干旱风险指标选取原则 | 第105-106页 |
·干旱风险指标体系确定 | 第106-107页 |
·干旱风险评价指标等级划分 | 第107-109页 |
·农业干旱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 第109-115页 |
·可变模糊集合简介 | 第109-112页 |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112-115页 |
·应用实例 | 第115-123页 |
·农业干旱风险指标获取 | 第115-116页 |
·农业干旱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16-117页 |
·区域农业干旱风险综合评价 | 第117-119页 |
·干旱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第119-120页 |
·辽宁省农业干旱风险区划 | 第120-123页 |
·小结 | 第123-12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8页 |
·结论 | 第125-126页 |
·展望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35-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作者简介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