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特殊形式基础论文

土工格栅蠕变特性及其加筋结构长期工作性能分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目录第9-12页
1 绪论第12-33页
   ·加筋土挡墙应用状况调研分析第13-25页
     ·水利水运行业加筋土工程应用状况第13-19页
     ·公路、铁路交通行业加筋土工程应用状况第19-22页
     ·加筋结构其它应用状况第22-23页
     ·国外部分加筋工程应用第23-24页
     ·加筋土挡墙工程应用调研分析结论第24-25页
   ·土工格栅蠕变特性研究国内外进展第25-27页
     ·土工格栅的构造特征第25页
     ·土工格栅的蠕变特性第25-26页
     ·土工格栅(Geogrids)本构模型的研究第26-27页
   ·加筋土挡墙试验与数值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7-30页
   ·加筋墙墙面变形反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第30-31页
   ·本文的研究目的第31页
   ·本文主要内容第31-33页
2 土工格栅流变特性的试验及其粘弹性本构模型研究第33-50页
   ·概述第33-34页
   ·CAT钢塑复合带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格栅蠕变试验第34-35页
   ·格栅蠕变特性分析第35-36页
   ·格栅的等时曲线、松弛曲线及拉伸模量的变化第36-37页
   ·格栅长期蠕变强度和蠕变强度折减系数第37-39页
   ·格栅蠕变的双曲线模型及试验荷载对模型参数的影响第39-44页
     ·土工格栅双曲线蠕变粘弹性模型第39-41页
     ·模型参数确定与试验荷载对模型参数的影响第41-44页
   ·土工格栅粘弹性本构模型第44-49页
     ·格栅粘弹塑性模型参数第44-47页
     ·建议的粘弹性本构模型试验验证第47-49页
   ·小结第49-50页
3 加筋挡墙长期工作特性的现场模型测试、室内小尺度模型试验与墙面变形观测第50-81页
   ·概述第50页
   ·格栅加筋挡墙长期工作特性的现场试验研究第50-60页
     ·现场试验工程概况第50-51页
     ·试验方案第51-53页
     ·试验格栅第53页
     ·试验测试方法第53-54页
     ·试验结果分析第54-60页
   ·格栅加筋土挡墙长期工作特性的室内小尺度模型试验研究第60-73页
     ·室内小尺度模型试验概况第60-62页
     ·小尺度模型试验测试第62-63页
     ·小尺度模型试验方案第63-64页
     ·小尺度模型试验结果分析第64-73页
   ·高大加筋挡墙现场长期工作的变形观测分析第73-79页
     ·高大加筋墙现场变形观测工程概述第73-74页
     ·路堤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第74-75页
     ·墙面变形观测第75-76页
     ·格栅拉力检测第76-77页
     ·加筋断面圆弧稳定性分析第77-78页
     ·高大加筋挡墙现场观察结论第78-79页
   ·小结第79-81页
4 考虑格栅蠕变和土体流变的加筋墙粘弹塑性数值分析第81-110页
   ·概述第81页
   ·考虑填筑过程的加筋墙粘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第81-93页
     ·加筋挡土墙结构蠕变产生的力学效应第82-83页
     ·土体的粘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第83-89页
     ·土工格栅的本构关系和有限元分析第89-90页
     ·有限元实现过程第90-93页
   ·现场模型试验有限元分析第93-98页
     ·限元计算及其参数选择第93-94页
     ·现场试验与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第94-98页
   ·室内小尺度模型试验数值分析第98-108页
     ·限元计算及其参数选择第99-100页
     ·室内小尺度模型数值分析与测试结果对比第100-108页
   ·小结第108-110页
5 加筋挡墙墙面变形与填料参数的反演计算分析第110-125页
   ·概述第110页
   ·参数反分析模型的建立及优化算法第110-112页
     ·反分析模型第110-111页
     ·Newton-Raphson迭代法第111-112页
   ·复变量求导法(CVDM)第112-113页
   ·粘弹塑性有限元计算方法及其实现第113-116页
     ·有限元基本求解过程第113-114页
     ·复变量求导法(CVDM)算例第114-115页
     ·粘弹塑性有限元反演计算程序结构和功能第115-116页
   ·加筋挡墙筋土墙面变形与填料参数的反演计算第116-123页
     ·计算模型与参数选取第117-118页
     ·典型墙面变形测点位移第118-119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119-123页
   ·小结第123-125页
结论第125-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9页
创新点摘要第139-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作者简介第142-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土湿陷性的微结构效应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源信息分析人类活动对径流及洪水预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