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26页 |
·黄土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黄土力学 | 第14-15页 |
·黄土的湿陷性研究 | 第15-18页 |
·黄土的结构性 | 第18-19页 |
·黄土微结构 | 第19-20页 |
·对研究现状的回顾与讨论 | 第20-21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1-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3-25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本章小节 | 第25-26页 |
2 黄土的结构性与湿陷性 | 第26-38页 |
·黄土的结构性 | 第26-31页 |
·粒度组成 | 第26-27页 |
·微结构特征与结构的差异 | 第27-30页 |
·化学成分与结构 | 第30-31页 |
·结构的形成 | 第31页 |
·黄土结构强度的确定 | 第31-33页 |
·结构强度的来源 | 第31-32页 |
·结构强度的测量 | 第32-33页 |
·黄土的湿陷性 | 第33-35页 |
·黄土的湿陷性评价指标 | 第34页 |
·湿陷性的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结构性与湿陷性的关系研究 | 第35-37页 |
·本章小节 | 第37-38页 |
3 基于非饱和土理论的黄土湿陷性研究 | 第38-57页 |
·非饱和重塑黄土渗透性试验研究 | 第38-44页 |
·非饱和土渗透系数预测模型 | 第38-39页 |
·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案 | 第39-40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非饱和黄土湿陷系数计算方法 | 第44-47页 |
·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44-46页 |
·选择学习和训练样本 | 第46页 |
·网络的学习训练 | 第46-47页 |
·预测分析 | 第47页 |
·非饱和黄土湿陷性的微结构效应 | 第47-51页 |
·土样来源及室内测试 | 第47-48页 |
·微结构特征 | 第48-51页 |
·非饱和黄土粒间吸力 | 第51页 |
·非饱和黄土的湿陷机理 | 第51页 |
·黄土湿陷系数与物性指标间的回归关系研究 | 第51-55页 |
·指标的选取 | 第52页 |
·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参数的确定 | 第53页 |
·线性回归的显著性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 第53-55页 |
·分析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黄土微结构参数评价方法研究 | 第57-85页 |
·黄土微结构参数的相关分析 | 第57-63页 |
·SEM图像微结构参数的提取 | 第57-58页 |
·微结构参数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58-63页 |
·黄土微结构参数的主成分分析 | 第63-68页 |
·主成分分析的概念 | 第63-64页 |
·主成分的构造 | 第64-67页 |
·各主成分的对比分析 | 第67-68页 |
·黄土微结构参数的谱系聚类分析 | 第68-74页 |
·样品微结构参数的类间距离 | 第68-70页 |
·土微结构参数的谱系聚类 | 第70页 |
·聚类结果 | 第70-74页 |
·一维固结条件下重塑黄土微结构变化研究 | 第74-83页 |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和湿陷试验 | 第75页 |
·图像微结构参数的提取 | 第75-77页 |
·简单微结构参数的变化 | 第77-80页 |
·合成微结构参数的变化 | 第80-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5 土微结构参数与阈值的关系研究 | 第85-113页 |
·阈值选取对黄土微结构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85-100页 |
·SEM图像的获取 | 第85-92页 |
·最大方差阈值时的二值化分析 | 第92-94页 |
·SEM图像信息提取及数据处理 | 第94-98页 |
·阈值变化对微结构整体参数的影响 | 第98-100页 |
·灰度阂值对黄土合成微结构参数的影响 | 第100-111页 |
·颗粒体微结构参数的相关分析 | 第100-105页 |
·三个参数与阈值的关系研究 | 第105-107页 |
·阈值对主成分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阈值对谱系聚类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6 黄土湿陷性的微结构特征及评价方法 | 第113-128页 |
·黄土湿陷性的室内试验 | 第113-115页 |
·相关实验参数 | 第113-114页 |
·不同条件下黄土的湿陷性对比 | 第114-115页 |
·湿陷前后的微结构特征 | 第115-120页 |
·黄土湿陷的力学机理分析 | 第115-116页 |
·湿陷前后SEM照片特征分析 | 第116页 |
·黄土湿陷前后的SEM照片对比 | 第116-120页 |
·湿陷前后的简单微结构参数对比 | 第120-123页 |
·参数对比 | 第120-122页 |
·原因分析 | 第122-123页 |
·湿陷前后的合成微结构参数分析 | 第123-125页 |
·湿陷前后微结构参数的相关分析 | 第123页 |
·湿陷前后微结构参数的主成分分析 | 第123-124页 |
·湿陷前后微结构参数的聚类分析 | 第124-125页 |
·湿陷性与微结构特征的关系研究 | 第125-127页 |
·主成分得分 | 第125-126页 |
·湿陷系数与累计主成分的关系研究 | 第126-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1页 |
·结论 | 第128-130页 |
·展望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2页 |
作者简介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