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6-7页 |
1.2 国内现状 | 第7-8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4 课题来源及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8-10页 |
第二章 系统结构及方案设计 | 第10-14页 |
2.1 系统简介 | 第10页 |
2.2 系统工作原理 | 第10-13页 |
2.2.1 系统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2.2.2 系统软件设计 | 第1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三章 USB总线设计 | 第14-33页 |
3.1 USB总线的优点 | 第14-15页 |
3.2 USB总线的1.1协议简介 | 第15-20页 |
3.2.1 USB体系结构概述 | 第15页 |
3.2.2 USB总线布局技术 | 第15-16页 |
3.2.3 USB总线协议 | 第16页 |
3.2.4 数据流种类 | 第16-17页 |
3.2.5 USB设备 | 第17页 |
3.2.6 USB主机 | 第17-18页 |
3.2.7 USB传输中的数据格式说明 | 第18-20页 |
3.3 USB-Host主板设计 | 第20页 |
3.4 USB主机硬件设计 | 第20-22页 |
3.5 USB主机程序结构 | 第22-32页 |
3.5.1 硬件抽象层(HAL)的实现 | 第23-24页 |
3.5.2 Mass Storage Class协议 | 第24-26页 |
3.5.3 FAT16文件系统 | 第26-28页 |
3.5.4 SL811HS枚举(enumeration)设备过程 | 第28-32页 |
3.6 USB设备设计 | 第32页 |
3.7 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第33-44页 |
4.1 硬件设计 | 第33-37页 |
4.1.1 加速度传感器电路设计 | 第33-35页 |
4.1.2 单片机系统设计 | 第35-37页 |
4.2 数据采集模块与数据传输模块通信协议设计 | 第37-40页 |
4.2.1 双端口RAM设计说明 | 第37-38页 |
4.2.2 协议规定与工作方式 | 第38页 |
4.2.2 系统命令定义及其数据结构 | 第38-40页 |
4.3 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 第40-43页 |
4.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列车纵向冲动的判定 | 第44-50页 |
5.1 列车冲动的工况分析 | 第44页 |
5.2 列车冲动的原因分析 | 第44-45页 |
5.3 列车加、减速舒适度评判标准 | 第45-47页 |
5.3.1 各国冲动评测标准参考 | 第45-46页 |
5.3.2 系统冲动评测标准 | 第46-47页 |
5.4 振动对测量冲动值的影响 | 第47-4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PC机程序设计 | 第50-64页 |
6.1 Win2000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 | 第50-58页 |
6.1.1 驱动程序设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 第51-53页 |
6.1.2 Win32驱动程序模型 | 第53-54页 |
6.1.3 驱动程序例程设计 | 第54-58页 |
6.2 驱动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 第58-61页 |
6.3 应用程序的开发 | 第61-64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总结 | 第64-69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64-65页 |
7.2 展望 | 第65页 |
7.3 设计心得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 | 第71-72页 |
附录三: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