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缩略词 | 第6-7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7-31页 |
| 1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7-12页 |
|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第7-8页 |
|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的应用 | 第8-12页 |
| ·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 第8-10页 |
| ·快速繁殖无性系的建立 | 第10页 |
| ·通过组织培养的手段获得无病原菌的或无病毒的植株 | 第10-11页 |
| ·种质保存及进行抗性、生理生化、细胞学、遗传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 第11-12页 |
| ·在植物有用产物生产上的应用 | 第12页 |
| 2 编织培养中的褐变问题 | 第12-21页 |
| ·褐变产生的原因 | 第12-16页 |
| ·外植体褐变现象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外植体褐变的底物和多酚氧化酶 | 第14-16页 |
| ·影响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变的因子 | 第16-18页 |
| ·内因 | 第16-17页 |
| ·外因 | 第17-18页 |
| ·克服外植体褐变的措施 | 第18-20页 |
| ·选择适当的外植体和培养条件 | 第18-19页 |
| ·添加褐变抑制剂和吸附剂 | 第19页 |
| ·其他防止褐变的措施 | 第19-20页 |
| ·褐变的机理 | 第20-21页 |
| ·酚-酚酶假说 | 第20页 |
| ·酚、酶的区域性分布与组织褐变 | 第20-21页 |
| 3 板栗的研究进展 | 第21-31页 |
| ·板栗的生物学特性 | 第21-23页 |
| ·板栗的形态特征 | 第21-22页 |
| ·板栗的生态习性 | 第22-23页 |
| ·板栗的物种资源及分布 | 第23-24页 |
| ·栗属的主要种类和分布 | 第23-24页 |
| ·中国板栗品种资源及分布概况 | 第24页 |
| ·经济价值 | 第24-25页 |
| ·营养价值 | 第24页 |
| ·药用价值 | 第24-25页 |
| ·总苞的开发利用 | 第25页 |
| ·板栗繁殖的研究 | 第25-26页 |
| ·种子繁殖 | 第25-26页 |
| ·嫁接繁殖 | 第26页 |
| ·板栗的病虫害 | 第26-28页 |
| ·板栗主要病害 | 第26-27页 |
| ·板栗主要虫害 | 第27页 |
| ·病虫害防治 | 第27-28页 |
| ·板栗生产存在的问题 | 第28页 |
| ·我国板栗研究动向 | 第28页 |
| ·板栗组织培养现状 | 第28-29页 |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8-29页 |
| ·微体繁殖 | 第29页 |
| ·体细胞胚诱导 | 第29页 |
| ·板栗组织培养存在的困难及本实验计划 | 第29-31页 |
| 第二部分 学位论文 | 第31-53页 |
| (一) 板栗组织培养 | 第31-40页 |
| 1 板栗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1-3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 ·材料的消毒 | 第31页 |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31页 |
| ·培养条件 | 第31-32页 |
| ·试验处理 | 第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板栗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基本培养基对不同品种的诱导情况 | 第33页 |
| ·不同外植体的诱导情况 | 第33-35页 |
| ·植物生长物质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5-36页 |
| ·细胞分裂素对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5页 |
| ·类似生长素对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5-36页 |
| ·品种与愈伤组织诱导的关系 | 第36页 |
| 2 继代培养 | 第36-37页 |
| 3 不定芽的诱导 | 第37-39页 |
| 4 诱导生根 | 第39-40页 |
| (二) 板栗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变研究 | 第40-4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页 |
| ·材料 | 第40页 |
|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40页 |
|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40页 |
| ·总酚含量的测定 | 第4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 ·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抗褐变剂对愈伤组织褐变的影响 | 第40-42页 |
| ·不同浓度的AgNO_3对愈伤组织褐变的影响 | 第42-44页 |
| ·不同光照条件对愈伤组织褐变的影响 | 第44页 |
| ·不同温度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不同pH值对愈伤组织褐变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不同的伤害程度对愈伤组织褐变的影响 | 第46-47页 |
| (三) 讨论 | 第47-51页 |
| 1 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7-48页 |
| 2 抗褐变剂 | 第48-50页 |
| 4 不同伤害程度与褐变 | 第50页 |
| 5 关于外植体褐变过程中总酚及PPO与褐变相关的问题 | 第50-51页 |
| 6 关于培养条件对褐变的影响 | 第51页 |
| 7 POD与褐变 | 第51页 |
| (四) 结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 附图Ⅰ | 第59-60页 |
| 附图Ⅱ | 第60-61页 |
| 附图Ⅲ | 第61-62页 |
| 附表Ⅳ 四种培养基中离子浓度的比较 | 第62-63页 |
| Abstract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