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图表索引 | 第9-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 ·引言 | 第14-15页 |
| ·超薄反射镜技术在空间光学领域的发展动态 | 第15-23页 |
| ·超薄反射镜具有的特点和优点 | 第23页 |
| ·超薄反射镜面形精度控制原理 | 第23-24页 |
| ·超薄反射镜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 ·超薄反射镜结构系统分析策略 | 第26-30页 |
| ·经典解析算法 | 第27页 |
| ·有限元分析法 | 第27-30页 |
|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 ·课题来源 | 第30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超薄反射镜支撑基础理论 | 第32-58页 |
| ·引言 | 第32-33页 |
| ·超薄反射镜支撑的基本原理 | 第33-37页 |
| ·薄板的小挠度变形原理 | 第33-34页 |
| ·圆板的轴对称弯曲理论 | 第34-37页 |
| ·球面反射镜与平面镜不同支撑下的变形 | 第37-41页 |
| ·各种不同支撑类型原理及应用 | 第41-44页 |
| ·支撑设计的原则与镜面表面面形误差评价的标准 | 第44-47页 |
| ·支撑设计的原则 | 第45-46页 |
| ·镜面表面面形误差评价的标准 | 第46-47页 |
| ·反射镜支撑点数量、位置的确定基本原则及排布方式的选择 | 第47-51页 |
| ·支撑点数量的理论计算 | 第47-49页 |
| ·支撑点位置的理论计算 | 第49-51页 |
| ·支撑结构排布方式的选择 | 第51页 |
| ·反射镜材料和支撑结构材料的性能说明比较 | 第51-56页 |
| ·反射镜材料选择 | 第51-55页 |
| ·支撑结构材料的选择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三章 超薄反射镜系统结构分析 | 第58-77页 |
| ·引言 | 第58页 |
| ·有限元法的原理及意义 | 第58-59页 |
| ·有限元分析精度控制的衡量标准 | 第59-61页 |
| ·有限元力学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61-63页 |
| ·建模原则和模型构造 | 第61-62页 |
| ·有限元模型参数 | 第62页 |
| ·约束条件及载荷 | 第62-63页 |
| ·不同支撑点个数及不同材料下的反射镜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 第63页 |
| ·超薄反射镜变形的不同支撑排布方式的静力学分析 | 第63-67页 |
| ·超薄反射镜的动力学分析 | 第67-68页 |
| ·背部支撑组件优化设计 | 第68-72页 |
| ·单个支撑组件对小薄镜的支撑 | 第69-71页 |
| ·支撑组件的调整与反射镜面形变化的关系 | 第71-72页 |
| ·反射镜镜面的面形控制 | 第72-76页 |
| ·多点调节下的镜面变形的线性迭加及促动器响应函数 | 第72-73页 |
| ·促动器响应函数的确定方法 | 第73-74页 |
| ·对镜子的一种支撑方式的多点调节分析 | 第74-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四章 超薄反射镜系统的结构组成 | 第77-89页 |
| ·引言 | 第77页 |
| ·超薄反射镜光学系统的分类和基本组成 | 第77-78页 |
| ·超薄反射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78-79页 |
| ·支撑调节结构设计 | 第79-80页 |
| ·促动器的结构设计 | 第80-86页 |
| ·压电陶瓷的工作机理 | 第81-82页 |
| ·压电陶瓷的选用 | 第82-83页 |
| ·放大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 第83-86页 |
| ·镜面的面形检测和调节 | 第86-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五章 初步实验与结果误差分析 | 第89-9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5页 |
| ·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92-93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93-94页 |
|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2-103页 |
| 作者简历 | 第103-104页 |
|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