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6311S配套恢复系选育的组合判别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英文摘要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0页
 1 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和现状第10-11页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回顾第10页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第10-11页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问题第11页
 2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第11-16页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第11-12页
   ·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第12页
   ·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第12-13页
   ·超高产杂交稻育种第13页
   ·生物技术在水稻杂种优势研究中的应用第13-14页
   ·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与恢复基因的定位第14-15页
   ·杂种优势预测方法的研究第15-16页
   ·杂种优势群的研究第16页
 3 借鉴玉米育种的配子选择法,加强恢复系选育的配合力选择第16-20页
   ·玉米育种中配子选择法第16-17页
   ·配合力理论的基本原理第17页
   ·配合力选择与农艺性状选择的关系第17-18页
   ·组合判别法思路的提出和设计第18-20页
第二章 恢复系间单交F_1的性状分析第20-28页
 材料与方法第20-22页
  1 试验材料第20页
  2 试验方法第20-21页
   ·单交组合和亲本的农艺性状考察第20页
   ·单交组合和亲本的品质性状考察第20-21页
  3 数据处理第21-22页
 结果与分析第22-27页
  1 农艺性状分析第22-26页
   ·株高第22页
   ·有效穗数第22-23页
   ·穗长第23页
   ·主茎穗总粒数第23-24页
   ·主茎穗实粒数第24页
   ·结实率第24-25页
   ·千粒重第25页
   ·单株实粒重第25-26页
  2 品质性状分析第26-27页
   ·整精米率第26页
   ·垩白米率第26-27页
 讨论第27-28页
第三章 6311S配套恢复系选育的组合判别第28-45页
 材料与方法第28-30页
  1 试验材料第28页
  2 田间种植方式第28页
  3 研究方法第28-30页
   ·三交组合和对照的农艺性状调查第28页
   ·三交组合及对照的品质性状考查第28页
   ·数据处理第28-29页
   ·三交组合的编号方法第29-30页
 结果与分析第30-43页
  1 农艺性状分析第30-38页
   ·株高第30-31页
   ·有效穗数第31页
   ·穗长第31-32页
   ·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第32-34页
     ·总粒数第33页
     ·实粒数和结实率第33-34页
   ·剑叶长和剑叶宽第34-35页
   ·千粒重第35-36页
   ·中选单株实粒重和平均单株重第36-38页
  2 品质性状分析第38-43页
   ·粒型(米粒长、宽、长宽比)第38-40页
   ·垩白米率第40-41页
   ·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加工品质)第41-43页
  3 三交组合与对应父本(F_1)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第43页
  4 组合判别结果第43页
 讨论第43-45页
第四章 恢复系亲本的配合力与组合判别结果的关系第45-50页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1 试验材料第45页
  2 试验方法第45页
  3 数据处理第45-46页
 结果与分析第46-49页
  1 配合力分析第46-48页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分析第46页
   ·单交组合产量构成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分析第46-48页
  2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分析及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与单交F_1性状表现的关系第48页
  3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分析及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与三交F_1性状表现的关系第48-49页
 讨论第49-50页
第五章 全文讨论第50-52页
 1 组合判别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50页
 2 对照的选择和设置方式第50页
 3 三交F_1的选择压力第50页
 4 测验种的选择第50页
 5 配合力选择的标准第50-52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阅读材料网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电磁学阅读材料网络教学的设计与开发
下一篇:基于防火墙设备的嵌入式Linux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