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23页 |
一 历史宗教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 第12-18页 |
二 研究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的意义 | 第18-19页 |
三 学术史回顾 | 第19-21页 |
四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一章 西北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 | 第23-72页 |
一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 第23-28页 |
西域:汉魏西北佛教寺院分布的重心 | 第24-27页 |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凉州为中心的河陇佛寺分布带之形成 | 第27-28页 |
长安:两晋南北朝西北佛教寺院的新兴密集地带 | 第28页 |
二 隋唐时期 | 第28-44页 |
隋代西北佛教寺院分布的三大变化 | 第33-42页 |
京畿道和陇右道:唐代西北佛教寺院密布地区 | 第42-43页 |
长安城:唐代西北佛教寺院密集中心 | 第43-44页 |
三 宋夏金元时期 | 第44-52页 |
关中和陕南:宋代西北兴建佛教寺院较多的地区 | 第45-46页 |
兴庆府和贺兰山:西夏佛教寺院密集地区 | 第46-47页 |
高昌:西州回鹘佛教寺院分布的中心区 | 第47-51页 |
河湟和河西:元代西北藏传佛教寺院分布地带 | 第51-52页 |
四 明清时期 | 第52-72页 |
河湟流域:明清西北佛教寺院密集地区 | 第61-72页 |
第二章 西北佛教石窟的地域特色 | 第72-99页 |
一 石窟寺遗存状况 | 第72-80页 |
新疆地区 | 第72-75页 |
甘肃省 | 第75-78页 |
宁夏地区 | 第78页 |
陕西省 | 第78-80页 |
二 石窟寺的地域分布 | 第80-87页 |
西域区 | 第80-82页 |
河西区 | 第82-83页 |
陇中区 | 第83页 |
陇东南区 | 第83页 |
陇东区 | 第83-84页 |
宁南区 | 第84页 |
渭北区 | 第84-87页 |
三 石窟形制和造像的地域特色 | 第87-99页 |
西域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 第87-90页 |
河西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 第90-93页 |
陇东南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 第93页 |
陇中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 第93-94页 |
陇东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 第94-95页 |
宁南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 第95-96页 |
渭北石窟形制和造像的特色 | 第96-99页 |
第三章 佛教学术文化在西北地区的弘扬 | 第99-128页 |
一 译场与经典翻译 | 第99-111页 |
西域区 | 第100-101页 |
河西区 | 第101-103页 |
关中区 | 第103-111页 |
二 律镇与律学弘传 | 第111-117页 |
《十诵律》 | 第111-112页 |
《五分律》 | 第112-113页 |
《僧祇律》 | 第113-114页 |
《四分律》 | 第114-117页 |
三 义林与义学风尚 | 第117-128页 |
《涅槃》义林 | 第118-119页 |
“三论”义林 | 第119-121页 |
《摄论》义林 | 第121-122页 |
《法华经》义林 | 第122-123页 |
《地论》义林 | 第123-128页 |
第四章 佛教主要流派在西北地区的传播 | 第128-153页 |
一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小乘佛教的传播 | 第128-134页 |
二 隋唐时期宗派佛教的传播 | 第134-147页 |
天台宗 | 第135页 |
三阶教 | 第135-137页 |
三论宗 | 第137页 |
唯识宗 | 第137-139页 |
华严宗 | 第139-141页 |
禅宗 | 第141-143页 |
密宗 | 第143-144页 |
净土宗 | 第144-145页 |
律宗 | 第145-147页 |
三 宋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的传播 | 第147-153页 |
第五章 西北佛教文化区域及其重心的变迁 | 第153-25页 |
一 西北佛教文化区域的基本格局 | 第153-162页 |
区划原则 | 第153-154页 |
西北佛教文化区域的基本格局 | 第154-162页 |
二 西北佛教文化重心的历史变迁 | 第162-25页 |
从西域到关中:晋唐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的转移 | 第162-164页 |
从关中到河湟地区:宋元明清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的转移 | 第164-25页 |
附表 | 第25-60页 |
表1史传所见两晋南北朝时期西北佛教寺院 | 第25-29页 |
表2史传所见隋代西北佛教寺院 | 第29-34页 |
表3史传所见唐代西北佛教寺院 | 第34-50页 |
表4《大明一统志》所载元代西北兴建的佛教寺院 | 第50-54页 |
表5《大明一统志》所载明代西北佛教寺院 | 第54-56页 |
表6嘉靖《陕西通志》所载明代陕西布政使司和陕西行都司佛教寺院 | 第56-63页 |
表7嘉庆《重修一统志》所载清代西北佛教寺院 | 第63-97页 |
表8西北佛教石窟地域特征比较 | 第97-157页 |
表9西北古代佛教文化区域差异比较 | 第157-60页 |
附图 | 第60-167页 |
图1明代前、后期西北各区域佛教寺院数量示意图 | 第60-68页 |
图2清代乾嘉时期西北各府(州)佛教寺院数量示意图 | 第68-81页 |
图3西北地区重要石窟遗址分布图 | 第81-127页 |
图4中古时期西北佛教学术文化发达区域示意图 | 第127-152页 |
图5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西北地区传播发展示意图 | 第152-159页 |
图6魏晋-唐宋时期西北佛教文化区域示意图 | 第159-160页 |
图7元明清时期西北佛教文化区域示意图 | 第160-16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7-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