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29页 |
一、 基本概念的梳理与澄清 | 第11-1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资料的综述 | 第19-22页 |
三、 选题的原因、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22-27页 |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7-29页 |
第一章 女性主义科学观的缘起 | 第29-51页 |
一、 女性主义科学观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29-33页 |
二、 女性主义科学观产生的科学实践背景 | 第33-41页 |
1 、 为什么从事科学的女性这么少? | 第33-36页 |
2 、 为什么仅仅是“他们”? | 第36-41页 |
三、 女性主义科学观的学术理论渊源 | 第41-51页 |
1 、 传统科学男性形象的形成 | 第41-44页 |
2 、 现代科学理性精神的诞生 | 第44-46页 |
3 、 后现代对传统科学观的反叛与颠覆 | 第46-51页 |
第二章 不同流派的女性主义科学观 | 第51-75页 |
一、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 第51-55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 第55-59页 |
二、 激进女性主义 | 第59-62页 |
四、 后现代女性主义 | 第62-65页 |
五、 生态女性主义 | 第65-69页 |
六、 简评:多样性与局限性 | 第69-75页 |
第三章 女性主义对传统科学的批判 | 第75-110页 |
一、 女性主义对传统科学客观性的质疑 | 第75-84页 |
1 、 什么是传统科学的客观性 | 第76-78页 |
2 、 女性主义对传统科学客观性的批判 | 第78-81页 |
3 、 女性主义对客观性的重塑 | 第81-84页 |
二、 女性主义对主观性的重新评价 | 第84-91页 |
1 、 客观性在认识上的局限 | 第85-87页 |
2 、 主观性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 | 第87-89页 |
3 、 女性独特的认知优势 | 第89-91页 |
三、 女性主义对科学理性的批评 | 第91-98页 |
1 、 理性与女性特征 | 第91-94页 |
2 、 理性与男性气质 | 第94-95页 |
3 、 女性主义的选择 | 第95-98页 |
四、 女性主义对情感在科学认识中作用的肯定 | 第98-103页 |
1 、 科学认识中的情感 | 第98-100页 |
2 、 科学探索不带情感观察的秘密 | 第100-101页 |
3 、 情感和女性主义理论 | 第101-103页 |
4 、 结论 | 第103页 |
五、 简评:区分认知过程与认知结果 | 第103-110页 |
第四章 “女性主义科学”的构想 | 第110-137页 |
一、 女性主义经验论:女性的经验作为科学源泉 | 第110-115页 |
二、 女性主义立场论:以女性为中心的科学 | 第115-121页 |
三、 女性主义认识论的构建 | 第121-126页 |
四、 女性主义方法论的诠释 | 第126-129页 |
五、 “女性主义科学”评议 | 第129-137页 |
第五章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一种解释策略 | 第137-162页 |
一、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之源 | 第137-147页 |
1 、 伽达默尔:知识由传统和偏见所致 | 第138-141页 |
2 、 福柯:知识与权力不可分 | 第141-145页 |
3 、 德里达: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 | 第145-147页 |
二、 后现代女性主义为什么对科学进行批评 | 第147-157页 |
1 、 语言创造了现实 | 第147-150页 |
2 、 所有的知识都是情境的、不确定的、多元的 | 第150-153页 |
3 、 知识是权力的工具 | 第153-157页 |
三、 后现代女性主义科学观之我见 | 第157-162页 |
第六章 女性主义科学观之反思 | 第162-191页 |
一、 女性主义科学观的重要意义 | 第163-176页 |
1 、 对科技哲学的重大贡献 | 第163-168页 |
2 、 唤醒女性的科学意识 | 第168-172页 |
3 、 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 第172-176页 |
二、 女性主义科学观之批判 | 第176-191页 |
1 、 “平等”与“差异”的悖论 | 第177-180页 |
2 、 “整体”与“异质”的困惑 | 第180-184页 |
3 、 “男性科学”抑或“女性科学” | 第184-191页 |
结束语 | 第191-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1页 |
后记 | 第201-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