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2页 |
第一部分 说不可说:关于“文学性”——批判性与颠覆性 | 第12-20页 |
(一) 当下讨论“文学性”的紧切性 | 第12-13页 |
(二) 关于“文学性”的种种言论 | 第13-20页 |
第二部分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其语境考察 | 第20-34页 |
(一)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母体与变种 | 第21-24页 |
(二) 现代主义的策反 | 第24-27页 |
(三) 热闹中的孤独:异化感在大都市的滋生与蔓延 | 第27-28页 |
(四) 旁白: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 第28-29页 |
(五) 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两组典型矛盾 | 第29-34页 |
1、文学自主与技术理性主宰下的社会体制化运作 | 第29-32页 |
2、文学自主与意识形态 | 第32-34页 |
第三部分 现代主义文学异化的实质剖析 | 第34-45页 |
(一) 文学从现实生活中异化出来 | 第38-40页 |
(二) 文学美学原则从传统文学中异化出来 | 第40-45页 |
第四部分 “癫狂”不癫 | 第45-56页 |
(一) 关于“癫狂”的引入——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与监控机制,即爱欲与升华 | 第46-49页 |
(二) 对于“癫狂”的补偿——引入法兰克福的“异化”批判理论 | 第49-53页 |
(三) 处在外部强制高压下,创作者的抉择:癫狂 | 第53-54页 |
(四) 癫狂介入现代主义文学的契机 | 第54-56页 |
第五部分 癫狂作为捍卫文学艺术自主性的策略机制的实现 | 第56-70页 |
(一) 语言学“变化” | 第56-59页 |
(二) “丑”与“荒诞”闯入了审美王国 | 第59-70页 |
1、关于“丑恶”及其意义表达 | 第60-63页 |
2、关于“荒诞”的戏剧表达 | 第63-66页 |
2.1 简析《等待戈多》的荒诞性 | 第63-66页 |
2.1.1 情节的荒诞 | 第63-64页 |
2.1.2 语言、人物的荒诞 | 第64页 |
2.1.3 时空结构的虚无 | 第64-65页 |
2.1.4 “荒诞”的意义 | 第65-66页 |
3、古典神话对现代文明神话的瓦解 | 第66-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5-76页 |
声明 | 第76-77页 |
后记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