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林业论文

退耕还林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1 引言第14-30页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退耕还林研究与实践进展第15-20页
     ·中国有关退耕还林实践的演变和政策规定第15-17页
     ·国内退耕及其相关研究第17-20页
   ·国外退耕还林实践与研究第20-23页
   ·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第23-24页
   ·国内外退耕实践与研究启示第24-27页
   ·研究目标与内容的确定第27-28页
   ·研究总体思路第28-30页
2 退耕还林的基本问题第30-39页
   ·退耕还林内涵分析第30-31页
   ·退耕还林的分类第31-33页
     ·坡耕地退耕第31-32页
     ·沙化耕地退耕第32页
     ·盐碱化耕地的退耕第32-33页
     ·风景旅游地区耕地的退耕第33页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基础分析第33-37页
     ·经济基础第33-34页
     ·政治基础第34-35页
     ·实践基础第35-36页
     ·法律基础第36-37页
   ·退耕还林工程的目标体系第37-39页
     ·生态目标第37-38页
     ·产业(经济)目标第38页
     ·社会与政治目标第38-39页
3 退耕还林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第39-55页
   ·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9-41页
     ·生态环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与影响第40页
     ·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第40-41页
   ·退耕还林---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第41-44页
     ·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第41-42页
     ·退耕还林是协调生态、经济之间关系的重大举措第42-44页
   ·退耕还林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最有效的途径第44-47页
     ·对土地问题的基本认识第44-46页
     ·退耕还林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关系第46-47页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与方法第47-55页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第47-48页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第48-49页
     ·合理的产业结构的标准第49页
     ·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方法第49页
     ·表征合理产业结构的指标第49-50页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第50-51页
     ·主导产业的选择第51-55页
4 武川县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第55-71页
   ·地区基本特征第55-59页
     ·自然特征第55-57页
     ·土地利用现状第57-58页
     ·森林资源特征第58-59页
   ·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第59-60页
   ·社会经济情况第60-62页
     ·人口、劳力第60-61页
     ·经济结构状况第61-62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第62-65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第65-71页
     ·武川县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第65-69页
     ·武川县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第69-71页
5 武川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第71-88页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第71页
   ·农业产业结构分析第71-72页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指标分析第72-76页
     ·产值结构第72页
     ·劳动力结构指标第72-74页
     ·自然资源利用构成指标第74-75页
     ·生态环境指标第75-76页
   ·武川退耕还林总体目标第76-78页
     ·制约武川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第76页
     ·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发展要求第76-77页
     ·退耕还林总体目标的确立第77-78页
   ·主导产业的确定第78-80页
     ·农业内部结构中主导产业的验证第79-80页
     ·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第80页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对策第80-83页
     ·大力发展畜牧业第80-81页
     ·发展特色产品,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第81-82页
     ·林业内部结构优化第82-83页
   ·武川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第83-88页
     ·原理和方法第83页
     ·武川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条件第83-84页
     ·武川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线性规划模型结构第84页
     ·武川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果第84-86页
     ·武川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果分析第86-88页
6 武川县生态经济类型区划分及特征评价第88-117页
   ·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类型区的划分目的第88页
   ·生态经济类型区的划分方法第88-92页
     ·生态经济类型区划分因子筛选第89-90页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第90-91页
     ·生态经济类型区的划分第91-92页
   ·各生态经济类型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第92-101页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分析第92-94页
     ·单位面积产值分析第94-95页
     ·林业发展状况分析第95-97页
     ·牧业发展状况分析第97-98页
     ·种植业指标对比分析第98-99页
     ·各区农业技术经济指标分析第99-100页
     ·影响各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分析第100-101页
   ·各生态经济类型区农业关联度分析第101-117页
     ·关联度分析方法第101-103页
     ·各生态经济类型区种植业灰色关联度分析第103-110页
     ·各生态经济类型区牧业灰色关联度分析第110-117页
7 武川县退耕还林地域选择第117-129页
   ·退耕还林地域选择应遵循的原则第117-118页
   ·从满足基本生态需求出发确定退耕还林规模第118-122页
     ·指标的确定第118-120页
     ·退耕还林规模及地域选择方法第120-122页
   ·从满足粮食安全出发确定退耕还林规模第122-128页
     ·武川县人口预测第122-124页
     ·武川县粮食需求第124-128页
   ·武川县退耕还林规模建议第128-129页
8 武川县退耕还林战略布局与恢复模式第129-137页
   ·指导思想与原则第129-131页
     ·指导思想第129页
     ·基本原则第129-131页
   ·退耕还林的任务与阶段划分第131-132页
     ·退耕还林的任务第131页
     ·退耕还林的阶段划分第131-132页
   ·退耕还林的时空布局第132页
   ·退耕还林林种与模式选择第132-137页
     ·林种选择第132-135页
     ·退耕还林模式选择第135-137页
9 武川县退耕还林工程系统诊断与分析第137-147页
   ·系统诊断概念与意义第137-138页
   ·系统诊断过程第138页
   ·关系判断矩阵及其相关问题性质划分第138-142页
     ·关系矩阵的构造第138-140页
     ·相关问题的性质划分第140-142页
   ·退耕还林工程系统诊断因果链、影响域和影响强度第142-143页
   ·武川县退耕还林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43-147页
10 退耕还林保障体系的建立第147-170页
   ·现行退耕还林工程政策要点第147-148页
   ·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分析第148-152页
     ·生态优先原则的含义第148页
     ·林种选择的矛盾--物质优先与生态优先冲突性分析第148-149页
     ·种树与种草矛盾--部门、地方利益与生态优先冲突分析第149-151页
     ·物质原则的选择--种树与种草的矛盾分析第151-152页
   ·关于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建议第152-155页
     ·区域基础上的退耕还林政策第152-153页
     ·分类管理的退耕还林政策标准第153-154页
     ·分区对待的退耕政策设想第154页
     ·退耕还林工程区畜牧业限制与林草保护的政策设想第154页
     ·退耕还林工程区畜牧业限制与林草保护的法律制度设想第154-155页
   ·可持续的退耕还林政策体系建立第155-158页
     ·可持续政策体系的必要性第155-156页
     ·可持续的政策体系构成第156-158页
   ·可持续退耕还林政策保障体系组成分述第158-170页
     ·林权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第158-160页
     ·利益分配问题第160-161页
     ·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第161-164页
     ·政府、部门、农户之间的协调问题第164-165页
     ·监督管理体制的健全第165页
     ·退耕还林的组织经营形式第165-166页
     ·科技支撑保障第166-167页
     ·农户行为引导与激励机制第167-168页
     ·其他外部保障措施体系第168-170页
11 结论与讨论第170-173页
   ·结论第170-172页
   ·讨论第172-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2页
个人简介第182-183页
导师简介第183-184页
成果目录清单第184-185页
致谢第185-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WEB页面的关键词与关键概念提取技术
下一篇:机顶盒设备GUI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