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3页 |
| 1 小麦矮秆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8-14页 |
| ·小麦矮秆基因的分类 | 第8-12页 |
| ·GA不敏感的小麦矮秆基因 | 第9-10页 |
| ·GA敏感的小麦矮秆基因 | 第10页 |
| ·小麦GA不敏感Rht基因的新命名系统 | 第10-11页 |
| ·小麦草丛状矮化基因 | 第11-12页 |
| ·小麦茎秆矮化基因 | 第12页 |
| ·小麦矮秆基因作用的生理基础 | 第12-14页 |
| 2 矮败小麦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Ms2基因的发现与遗传控制研究 | 第14页 |
| ·矮败小麦的创制及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矮败小麦的创制 | 第14-15页 |
| ·矮败小麦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 ·矮败小麦的应用价值 | 第15-16页 |
| 3 近等基因系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近等基因系产生的途径和方法 | 第16-17页 |
| ·近等基因系的应用 | 第17-19页 |
| ·多系品种 | 第17页 |
| ·基因效应 | 第17-18页 |
| ·个别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和贡献 | 第18页 |
| ·基础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 ·西南02、西南05株高近等基因系的获得 | 第19页 |
| 4 分离克隆基因的几种方法 | 第19-23页 |
| ·产物已知基因的克隆与分离技术 | 第20页 |
| ·产物未知基因的克隆与分离技术 | 第20-23页 |
| ·差别杂交(differential hybridization) | 第20页 |
| ·RACE法 | 第20-21页 |
| ·DNA标签法(DNA tagging) | 第21页 |
| ·mRNA差别显示技术(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 | 第21页 |
| ·图位克隆技术(map-based cloning) | 第21-22页 |
| ·保守序列PCR克隆技术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小麦矮秆基因的分离与克隆 | 第23-43页 |
| 1 供试材料 | 第23页 |
| 2 方法 | 第23-28页 |
| ·矮败小麦近等基因系的完善和提高 | 第23页 |
| ·D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 ·引物的设计 | 第24-25页 |
| ·PCR扩增 | 第25-26页 |
| ·扩增产物的回收 | 第26页 |
| ·回收的片段克隆到T-Vector载体 | 第26-27页 |
| ·提取质粒 | 第27页 |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27-28页 |
| ·回收片段测序 | 第2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0页 |
| ·京411株高、育性近等基因系的完善 | 第28-29页 |
| ·已经设计、合成的引物 | 第29-30页 |
| ·不同的引物组合的PCR扩增产物 | 第30-32页 |
| ·重组子的鉴定 | 第32-33页 |
| ·酶切鉴定结果 | 第33-34页 |
| ·扩增特异性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34-40页 |
| 4 讨论 | 第40-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