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中文关键词 | 第2-3页 |
英文摘要 | 第3页 |
英文关键词 | 第3-4页 |
导言 | 第4-14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基本思路 | 第4-8页 |
第二节 学术界有关颜钧研究的状况及问题 | 第8-14页 |
第一章 市民社会与心学涌动——颜钧思想的时空背景及其渊源 | 第14-37页 |
第一节 晚明社会的一般状况 | 第14-18页 |
第二节 心学的演化与泰州学派的创传 | 第18-26页 |
第三节 阳明心学与江西社会 | 第26-31页 |
第四节 颜钧的心学启蒙和访学经历 | 第31-37页 |
第二章 晰辩学庸,仁神正学——颜钧大中哲学的提出 | 第37-49页 |
第一节 《大学》、《中庸》在宋明理学中的意义 | 第37-41页 |
第二节 颜钩大中哲学范畴的建立 | 第41-49页 |
第三章 仁为心体与心性合一——大中哲学的心性论 | 第49-75页 |
第一节 心体内涵及其特征 | 第49-61页 |
第二节 精神与莫能 | 第61-67页 |
第三节 心、性、命、情 | 第67-75页 |
第四章 放心体仁与七日闭关——大中哲学的修养工夫论 | 第75-98页 |
第一节 从心所欲不逾矩 | 第75-86页 |
第二节 静坐体悟与七日闭关 | 第86-98页 |
第五章 大成仁道,造命运世——颜钧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 | 第98-113页 |
第一节 保身造命的人生价值 | 第98-103页 |
第二节 天下归仁的理想与安身运世的社会实践 | 第103-113页 |
第六章 颜钧思想的特征及其在晚明时代的影响 | 第113-138页 |
第一节 颜钧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113-126页 |
第二节 颜钧与泰州学派 | 第126-138页 |
结语 颜钧思想的评价及其现代意义 | 第138-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