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序言 | 第1-21页 |
| ·我国城市垃圾产生的现状 | 第10页 |
| ·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技术 | 第10-11页 |
| ·填埋 | 第10页 |
| ·堆肥技术 | 第10-11页 |
| ·焚烧 | 第11页 |
| ·城市垃圾填埋过程中的问题 | 第11页 |
|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及危害 | 第11-12页 |
| ·垃圾渗滤液的特点 | 第12-15页 |
| ·国内外垃圾渗滤液的特点分析 | 第12-14页 |
| ·不同熟化阶段主要组分的变化 | 第14-15页 |
| ·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 | 第15-18页 |
| ·物理化学法 | 第15-17页 |
| ·生物法 | 第17-18页 |
| ·土地处理法 | 第18页 |
|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形式 | 第18-19页 |
| ·场内处理 | 第18页 |
| ·场外处理 | 第18-19页 |
| ·场内外联合处理 | 第19页 |
| ·垃圾渗滤液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高级氧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1-27页 |
| ·光化学反应 | 第21-22页 |
| ·光子的能量 | 第21页 |
| ·光化学反应原理 | 第21-22页 |
| ·光化学反应速度和光照强度的关系 | 第22页 |
| ·水处理中的高级氧化技术 | 第22-26页 |
| ·Fenton试剂法及类Fenton试剂法 | 第23页 |
| ·臭氧、过氧化氢及相关组合氧化法 | 第23-24页 |
| ·半导体催化氧化法 | 第24-25页 |
| ·光敏化氧化法 | 第25-26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27-30页 |
|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 ·垃圾渗滤液的来源 | 第27-28页 |
| ·垃圾渗滤液的分析方法 | 第28页 |
| ·光敏氧化剂的筛选 | 第28页 |
| ·吖啶橙均相光敏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 | 第28-29页 |
| ·吖啶橙非均相光敏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 | 第29页 |
| ·光敏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机理的探讨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0-40页 |
| ·光敏氧化剂的筛选结果 | 第30页 |
| ·均相光敏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 | 第30-34页 |
| ·吖啶橙的浓度对光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 ·光照时间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垃圾渗滤液的pH值影响 | 第32-33页 |
| ·混合光敏剂的影响 | 第33-34页 |
| ·非均相光敏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 | 第34-37页 |
| ·碳纤维的特点 | 第34-35页 |
| ·碳纤维负载吖啶橙最佳量的确定 | 第35页 |
| ·碳纤维负载吖啶橙光敏剂的重复使用率 | 第35-36页 |
| ·负载型光敏剂的最佳负荷 | 第36页 |
| ·搅拌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光敏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机理 | 第37-40页 |
| ·均相光敏氧化体系中通过0.20、0.45μm膜COD的比较 | 第37-38页 |
| ·非均相光敏氧化处理结果 | 第38-39页 |
| ·絮凝过程对光敏氧化过程的影响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发表的论文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