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Ⅰ 引言 | 第14-31页 |
1.1 蔬菜芳香物质研究的概况 | 第15-16页 |
1.2 黄瓜风味品质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1.2.1 黄瓜风味品质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主要芳香物质的作用 | 第18-19页 |
1.2.3 芳香物质产生的前提条件及形成途径 | 第19-21页 |
1.2.4 品种间芳香物质变化的可能特征 | 第21-22页 |
1.2.5 脂肪酸组成对风味的影响 | 第22页 |
1.2.6 风味酶的特征及对风味的影响 | 第22-24页 |
1.2.7 基因工程改良风味品质的作用及设想 | 第24-25页 |
1.3 影响风味品质的非挥发性因素 | 第25页 |
1.4 芳香物质研究方法 | 第25-30页 |
1.4.1 蒸馏法 | 第25-26页 |
1.4.2 溶剂萃取法 | 第26页 |
1.4.3 顶空法 | 第26-27页 |
1.4.4 液空采集法 | 第27页 |
1.4.5 固相微萃取 | 第27-28页 |
1.4.6 电子鼻 | 第28-29页 |
1.4.7 感官分析 | 第29-30页 |
1.5 存在问题 | 第30-31页 |
Ⅱ 材料方法与结果分析 | 第31-83页 |
第一章 黄瓜芳香物质的研究方法 | 第31-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1.1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黄瓜香气成分 | 第31-32页 |
1.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31页 |
1.1.2 样品处理及实验条件 | 第31-32页 |
1.2 SPME气相色谱法对黄瓜芳香物质的定量分析 | 第32-33页 |
1.2.1 寻找与GC-MS相适应的GC条件定性香气成分 | 第32页 |
1.2.2 最佳SPME吸附条件探索和线性范围试验 | 第32-33页 |
1.2.3 SPME-GC、SHS-GC、蒸馏法-GC样品制备比较试验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4页 |
2.1 GC-MS分析 | 第33-36页 |
2.2 GC定性分析 | 第36-44页 |
2.2.1 GC条件探索及物质定性 | 第36-39页 |
2.2.2 最佳SPME吸附条件探索和线性范围试验 | 第39-41页 |
2.2.3 SPME吸附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第41-44页 |
第二章 黄瓜主要芳香物质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44-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8页 |
1.1 试材选择与感官检验 | 第44-45页 |
1.2 试材的处理方法 | 第45-47页 |
1.2.1 品种比较试验材料及样品处理 | 第45-46页 |
1.2.2 果实发育试验材料及样品处理 | 第46页 |
1.2.3 贮藏试验试材及处理方法 | 第46页 |
1.2.4 畸形果实试材及样品处理 | 第46页 |
1.2.5 生育期内果实芳香成分变化实验 | 第46页 |
1.2.6 嫁接试验试材及处理方法 | 第46-47页 |
1.3 分析测定方法及统计分析 | 第47-48页 |
1.3.1 芳香物质检测 | 第47页 |
1.3.2 脂肪酸测试方法 | 第47页 |
1.3.3 酶活性测定 | 第47-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63页 |
2.1 主要芳香物质的变化规律 | 第48-57页 |
2.1.1 果实发育期风味物质的含量变化 | 第48-49页 |
2.1.2 贮藏期主要芳香物质的变化 | 第49-51页 |
2.1.3 畸形黄瓜芳香物质的变化 | 第51-53页 |
2.1.4 嫁接对黄瓜芳香物质的影响 | 第53-55页 |
2.1.5 不同环境条件下黄瓜果实主要芳香物质的组成差异 | 第55-56页 |
2.1.6 反,顺-2,6-壬二烯醛/反-2-壬烯醛的比值变化 | 第56-57页 |
2.2 脂肪酸前体的分析 | 第57-61页 |
2.2.1 感官检验结果与脂肪酸含量比例的相关关系 | 第58-59页 |
2.2.2 主要芳香物质与亚油酸、亚麻酸组成比例的关系 | 第59页 |
2.2.3 外源添加亚油酸和亚麻酸对2E-壬烯醛与2E,6Z-壬二烯醛的影响 | 第59-60页 |
2.2.4 果实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 第60-61页 |
2.3 LOX和HPL酶活性的变化 | 第61-63页 |
2.3.1 果实发育期内两种酶活性的变化 | 第61页 |
2.3.2 果实贮藏期LOX的变化 | 第61-62页 |
2.3.3 LOX与黄瓜壬(二)烯醛含量的关系 | 第62-63页 |
第三章 黄瓜质地品质与组织结构、纤维素、果胶含量的关系 | 第63-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1.1 材料 | 第63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63-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72页 |
2.1 质地品质与解剖结构的关系 | 第64-69页 |
2.1.1 表皮对质地品质的影响 | 第65-68页 |
2.1.2 木质部导管及三生结构对质地品质的影响 | 第68页 |
2.1.3 薄壁细胞对质地品质的影响 | 第68-69页 |
2.2 纤维素含量对质地品质的影响 | 第69页 |
2.3 果胶物质对质地品质的影响 | 第69-71页 |
2.4 果实发育期内的质地变化 | 第71-72页 |
第四章 感官检验与主要芳香物质和味感物质的关系 | 第72-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8页 |
2.1 感官检验结果与品种间差异 | 第72-74页 |
2.1.1 试材筛选和2001年冬季检验 | 第72-73页 |
2.1.2 2002年6月份的检验结果与品种间差异 | 第73-74页 |
2.2 感官检验项目与主要芳香物质的关系 | 第74-75页 |
2.3 感官检验结果与味感物质的相关关系 | 第75-76页 |
2.4 果实发育期内可溶性糖的变化 | 第76-78页 |
第五章 对黄瓜风味影响较大的三个性状的Griffing 4模型遗传参数分析 | 第78-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8-83页 |
2.1 各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79页 |
2.2 各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79-82页 |
2.2.1 一般配合力分析 | 第80-81页 |
2.2.2 特殊配合力分析 | 第81-82页 |
2.3 群体的遗传参数估计 | 第82-83页 |
Ⅲ 讨论 | 第83-98页 |
3.1 芳香物质的研究方法 | 第83-86页 |
3.1.1 GC-MS色谱条件分析 | 第83页 |
3.1.2 芳香物质组成 | 第83-84页 |
3.1.3 GC条件探索和物质定性定量 | 第84-85页 |
3.1.4 SPME方法评价 | 第85-86页 |
3.2 芳香物质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 第86-92页 |
3.2.1 果实发育期风味的探讨 | 第86-87页 |
3.2.2 畸形瓜的芳香成分 | 第87-88页 |
3.2.3 反式石竹烯、乙醛、丙醛对风味的影响 | 第88-89页 |
3.2.4 反,顺-2,6-壬二烯醛与反-2-壬烯醛的比值与黄瓜的综合风味 | 第89-91页 |
3.2.5 脂肪酸前体对芳香产物的影响 | 第91-92页 |
3.2.6 LOX对风味的影响 | 第92页 |
3.3 质地品质的影响因素 | 第92-94页 |
3.3.1 组织结构与质地品质的关系 | 第92-93页 |
3.3.2 成壁物质与质地品质的关系 | 第93-94页 |
3.4 感官检验结果与芳香物质、味感物质的关系 | 第94-96页 |
3.4.1 感官检验方法探讨 | 第94-95页 |
3.4.2 感官检验与芳香物质的关系 | 第95-96页 |
3.4.3 感官检验与味感物质的关系 | 第96页 |
3.5 3个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 | 第96-98页 |
3.5.1 亲本利用价值的评定 | 第96-97页 |
3.5.2 遗传力的参考 | 第97-98页 |
Ⅳ 结论 | 第98-100页 |
4.1 芳香物质测试方法 | 第98页 |
4.2 在黄瓜芳香组分中发现的新物质 | 第98页 |
4.3 芳香物质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98-99页 |
4.4 感官检验与芳香物质和味感物质的关系 | 第99页 |
4.5 3个性状的遗传参数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1页 |
附录 | 第111-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