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引言 | 第13-22页 |
第一章 诱香增质菌株的分离纯化及初选 | 第22-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2-23页 |
1.1.1 标本来源 | 第22页 |
1.1.2 培养基 | 第22-23页 |
1.1.3 烟丝 | 第23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1.2.1 菌株的分离鉴定 | 第23-24页 |
1.2.2 真菌菌剂的制备 | 第24页 |
1.2.3 处理烟叶内与香气有关主要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 第24-26页 |
1.2.4 评价烟叶品质的生化指标 | 第26页 |
1.2.5 评价烟叶香气优劣的技术指标 | 第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2.1 真菌菌株分离鉴定结果 | 第26页 |
2.2 真菌菌剂处理的烟叶内与香气有关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26-34页 |
2.2.1 真菌菌剂处理的烟叶内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26-29页 |
2.2.2 真菌菌剂处理的烟叶内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的测定结果 | 第29-30页 |
2.2.3 真菌菌制剂发酵处理的烟叶内总氮变化量测定结果 | 第30-32页 |
2.2.4 烟叶经真菌菌剂发酵处理后烟碱含量变化的测定结果 | 第32-33页 |
2.2.5 真菌菌剂发酵处理烟叶内糖/氮、糖/烟碱、氮/烟碱比值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4-37页 |
3.1 结论 | 第34-35页 |
3.2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二章 真菌诱香菌株的复筛 | 第37-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页 |
1.1 材料 | 第37页 |
1.2 方法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2.1 贮藏期烟叶经真菌菌剂处理后化学分析结果及分析 | 第38页 |
2.2 真菌菌剂处理烟叶后综合分析结果 | 第38-39页 |
2.3 评吸结果 | 第39-40页 |
2.3.1 真菌菌剂第一次处理处理上部烟叶后评吸结果 | 第39-40页 |
2.3.2 真菌菌剂第二次处理贮藏期上部烟叶的评吸结果 | 第4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0-43页 |
3.1 结论 | 第40-41页 |
3.2 讨论 | 第41-43页 |
第三章 诱香候选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43-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1.1 菌株来源 | 第43页 |
1.2 环境因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3-45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45-57页 |
2.1 温度 | 第45-47页 |
2.2 培养基 | 第47-49页 |
2.3 pH值 | 第49-52页 |
2.4 碳源 | 第52-54页 |
2.5 氮源 | 第54-56页 |
2.6 光照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56-5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7-60页 |
3.1 结论 | 第57-58页 |
3.2 讨论 | 第58-60页 |
第四章 烟丝发酵过程中4种酶活性的变化 | 第60-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1.1 材料 | 第61页 |
1.2 方法 | 第61-63页 |
1.2.1 真菌菌剂的制备与烟样的处理 | 第61页 |
1.2.2 取样 | 第61-62页 |
1.2.3 酶活的测定 | 第62-63页 |
1.2.3.1 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第62页 |
1.2.3.2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 第62-63页 |
1.2.3.3 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2.1 菌剂发酵处理的烟叶内蛋白酶活性变化测定结果 | 第63-64页 |
2.2 菌剂发酵处理的烟叶内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的测定结果 | 第64-65页 |
2.3 菌剂发酵处理的烟叶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测定结果 | 第65-66页 |
2.4 菌剂发酵处理的烟叶内α-淀粉酶活性变化的测定结果 | 第66-6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8-70页 |
3.1 结论 | 第68页 |
3.2 讨论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真菌菌株大田诱香试验 | 第70-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1.1 材料 | 第70页 |
1.2 方法 | 第70-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3页 |
2.1 真菌菌剂处理云烟85大田旺长期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1-72页 |
2.2 真菌菌剂处理红大大田旺长期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2-7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3-75页 |
3.1 结论 | 第74页 |
3.2 讨论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真菌菌剂诱发烘烤期烟叶香气的研究 | 第75-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1.1 材料 | 第75页 |
1.2 方法 | 第75-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7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8-80页 |
3.1 结论 | 第78-79页 |
3.2 讨论 | 第79-80页 |
全文结论 | 第80-81页 |
全文讨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附录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