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分析化学网络课程》的研制

一、 前言第1-11页
二、 文献综述第11-22页
 2.1 远程教育与网络课程第11-12页
  2.1.1 远距离教育的发展第11页
  2.1.2 网络教育与概况第11-12页
  2.1.3 网络课程建设状况第12页
 2.2 网络课程设计中的理论基础第12-14页
  2.2.1 行为理论第12-13页
  2.2.2 认知理论第13页
  2.2.3 建构理论第13页
  2.2.4 积件思想第13页
  2.2.5 信息加工与认知规律第13-14页
 2.3 化学类网络课程应具备的基本特征第14-15页
 2.4 网络课程与网络技术第15-17页
  2.4.1 国内网络课程建设概况第15页
  2.4.2 化学网络课程技术基础概况第15页
  2.4.3 VRML在化学类网络课程应用第15-16页
  2.4.4 化学类网络课程实现方法与技术第16-17页
 2.5 分析化学网络课程的发展第17-18页
 2.6 虚拟实验室的进展第18页
 2.7 网络虚拟实验室的技术基础第18-22页
  2.7.1 VR技术第18-20页
  2.7.2 Flash 5.0方法第20-21页
  2.7.3 网络虚拟实验室实现方法的比较第21-22页
三、 《分析化学网络课程》的技术支持系统第22-25页
 3.1 开发技术支持系统第22页
  3.1.1 终端硬件支持系统第22页
  3.1.2 网络硬件支持系统第22页
  3.1.3 软件系统第22页
 3.2 测试技术支持系统第22-23页
  3.2.1 终端硬件支持系统第22-23页
  3.2.2 网络硬件支持系统第23-22页
  3.2.3 软件系统第22-23页
 3.3 应用技术支持系统第23-25页
  3.3.1 推荐终端硬件支持系统第23页
  3.3.2 推荐网络硬件支持系统第23-24页
  3.3.3 推荐软件系统第24-25页
四、 分析化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方法的讨论第25-33页
 4.1 分析化学网络课程设计目标第25页
  4.1.1 分析化学网络课程设计的目标第25页
  4.1.2 分析化学网络课程的定位与对象第25页
  4.1.3 应注意的问题第25页
 4.2 分析化学网络课程中的教学策略设计第25-27页
  4.2.1 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作用第25页
  4.2.2 虚拟实验与课程结合第25页
  4.2.3 学生在网络课程的中心地位第25-26页
  4.2.4 丰富的资料素材库第26页
  4.2.5 知识点为最小单位第26页
  4.2.6 全方位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26-27页
 4.3 教育理论的应用第27-28页
  4.3.1 发现式学习第27页
  4.3.2 非线性模式第27-28页
  4.3.3 交互式学习方式第28页
 4.4 网络多媒体课程基本功能第28-33页
  4.4.1 《分析化学网络课程》构建的模块第28页
  4.4.2 网络教室第28-29页
  4.4.3 虚拟实验室功能第29页
  4.4.4 习题与解答第29页
  4.4.5 虚拟考场第29-30页
  4.4.6 交互式动画库第30页
  4.4.7 场景式多功能资料室第30页
  4.4.8 数据查询系统第30页
  4.4.9 导航设置第30-31页
  4.4.10 实验室在分析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第31-33页
五、 设计理念与技术实现第33-55页
 5.1 项目的总体设计第33-35页
  5.1.1 总体设计要点第33页
  5.1.2 《分析化学网络课程》流程结构第33页
  5.1.3 知识点到达途径与点击次数设计第33-34页
  5.1.4 知识点页面设计第34页
  5.1.5 子实验室到达途径第34-35页
 5.2 交互式界面设计与实现及主页的制作第35-36页
  5.2.1 《分析化学网络课程》主页的设计第35页
  5.2.2 设计思想及实现手段第35-36页
 5.3 网络教室的制作第36-39页
  5.3.1 章页面的制作第36-38页
  5.3.2 节页面的制作第38页
  5.3.3 知识点页面的制作第38页
  5.3.4 三级目录的制作第38-39页
 5.4 虚拟实验室的制作第39-45页
  5.4.1 用VB ActiveX的制作实验室第40页
  5.4.2 利用VRML构建实验室第40-41页
  5.4.3 Java制作原子吸收工作站第41页
  5.4.4 虚拟仪器与工作站之间的数据实时交换第41页
  5.4.5 利用Flash Action构建实验室第41-45页
 5.5 图谱解析与教学图谱解析的设计第45-46页
  5.5.1 谱图库简介第45-46页
  5.5.2 教学图谱解析第46页
 5.6 资料室的制作第46-48页
  5.6.1 资料室人性化场景第46-47页
  5.6.2 资料室主界面的制作技术第47页
  5.6.3 元素周期表的制作第47-48页
 5.7 辅助工具的制作第48-52页
  5.7.1 超级计算器的制作第48-51页
  5.7.2 虚拟考场第51-52页
 5.8 其他的制作展示第52-55页
  5.8.1 机械加码分析天平的制作第52-55页
六、 结论第55-57页
致谢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附录: 发表论文出版物及获奖情况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图兰多》的创作心理和艺术特色
下一篇:解构与重建中的中国画传统风神与发展取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