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选矿论文--选矿流程与方法论文--选前准备作业论文

破碎统计力学原理及转移概率在装补球制度中的应用研究

序言第1-64页
1. 磨作业在矿物加工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64-68页
 1.1 球磨作业在矿物加工工程中的地位第64页
 1.2 球磨作业在矿物加工工程中的作用第64-65页
 1.3 球磨作业在矿物加工工程中的意义第65-66页
 1.4 钢球在球磨过程中的作用第66-68页
2. 国内外球磨作业的装补球制度的研究现状第68-80页
 2.1 钢球尺寸的选择综述第68-72页
  2.1.1 影响钢球尺寸的因素第68-69页
  2.1.2 确定钢球尺寸的方法第69-72页
   2.1.2.1 只考虑一个影响因素的公式第69页
   2.1.2.2 考虑两个影响因素的公式第69-70页
   2.1.2.3 考虑三个影响因素的公式第70页
   2.1.2.4 考虑多个影响因素的公式第70-72页
 2.2 国外球磨作业的装补球制度的研究现状第72-75页
 2.3 国内球磨作业的装补球制度的研究现状第75-77页
 2.4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其主要内容第77-78页
  2.4.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第77-78页
  2.4.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78页
 2.5 小结第78-80页
3. 球荷特性与磨矿产品质量的关系研究第80-96页
 3.1 装补球制度对磨矿产品质量的影响第80-82页
 3.2 不同钢球尺寸下的磨矿产品粒度特性试验研究第82-86页
  3.2.1 试验方法第82页
  3.2.2 试验结果第82-86页
 3.3 不同装球制度下磨矿产品粒度组成特性试验研究第86-89页
  3.3.1 试验方法第86-87页
  3.3.2 试验结果第87-89页
 3.4 实际矿石的试验结果第89-95页
  3.4.1 试验方法第90页
  3.4.2 试验结果第90-95页
   3.4.2.1 一段一次球磨给料最佳球径试验第90-92页
   3.4.2.2 一段二次球磨给料最佳球径试验第92-93页
   3.4.2.3 二段球磨给料最佳球径试验第93-95页
  3.4.3 试验研究结论第95页
 3.5 小结第95-96页
4. 破碎统计力学原理第96-104页
 4.1 破碎过程的统计现象第96-98页
 4.2 破碎统计力学的研究方法第98-100页
  4.2.1 统计物理的研究方法第99-100页
  4.2.2 破碎统计力学的研究方法第100页
 4.3 破碎统计力学原理第100-103页
  4.3.1 单一球径球组的破碎统计力学第100-101页
  4.3.2 混合球径球组的破碎统计力学第101-103页
 4.4 小结第103-104页
5. 破碎统计力学原理在确定球荷特性时的应用研究第104-116页
 5.1 磨矿作业的类型与对球荷特性的要求第104-105页
 5.2 球径与破碎行为的关系研究第105-107页
  5.2.1 矿物的变形第105页
  5.2.2 矿物的破坏的类型第105-106页
  5.2.3 磨机中钢球的破碎行为研究第106-107页
 5.3 球径与破碎概率的关系研究第107-114页
  5.3.1 单一球径组与破碎概率的关系研究第107-111页
  5.3.2 混合球径组与破碎概率的关系研究第111-114页
 5.4 破碎统计力学原理在确定球荷特性时的应用判据第114-115页
  5.4.1 破碎事件量的大小是衡量破碎效率高低的主要判据第114页
  5.4.2 破碎事件量最高的球荷特性是球磨机的球荷特性第114-115页
  5.4.3 有效磨碎的多少是确定最佳球荷特性的重要判据第115页
  5.4.4 破碎事件量最高是初装球及补球计算的依据第115页
 5.5 小结第115-116页
6. 球荷的转移概率研究第116-135页
 6.1 钢球的磨损现状第116-118页
 6.2 影响钢球磨损的因素第118-123页
  6.2.1 磨机的影响第118-119页
   6.2.1.1 磨机内径的影响第118页
   6.2.1.2 磨机转速的影响第118页
   6.2.1.3 磨机内物料填充率的影响第118-119页
   6.2.1.4 磨机内磨球填充率的影响第119页
  6.2.2 矿浆的影响第119-120页
   6.2.2.1 矿浆pH值的影响第119页
   6.2.2.2 矿浆浓度的影响第119页
   6.2.2.3 罩盖层厚度的影响第119-120页
  6.2.3 磨料的影响第120-121页
   6.2.3.1 磨料硬度的影响第120页
   6.2.3.2 磨料粒度的影响第120-121页
  6.2.4 磨球材料的影响第121-122页
   6.2.4.1 磨球直径的影响第121页
   6.2.4.2 磨球材质的影响第121页
   6.2.4.3 磨球硬度的影响第121-122页
  6.2.5 其它影响因素第122-123页
   6.2.5.1 钢球形状的影响第122页
   6.2.5.2 磨机内气体氛的影响第122页
   6.2.5.3 助磨剂的影响第122-123页
   6.2.5.4 防腐剂的影响第123页
 6.3 磨球的磨损规律第123-129页
  6.3.1 戴维斯磨损数学模型第123-124页
  6.3.2 梅尔谢利表面积磨损数学模型第124页
  6.3.3 邦德钢球磨损数学模型第124页
  6.3.4 Menacho和Concha钢球磨损数学模型第124-125页
  6.3.5 钢球磨损规律的指数模型第125-126页
  6.3.6 磨矿介质总体磨损数学模型第126-129页
 6.4 球荷的转移概率研究第129-134页
  6.4.1 马尔可夫链与转移概率第129-130页
  6.4.2 钢球磨损的转移概率研究第130-133页
  6.4.3 利用钢球的转移概率计算补球参数第133-134页
   6.4.3.1 合理补球的原则第133页
   6.4.3.2 补球参数计算公式第133-134页
 6.5 小结第134-135页
7. 破碎统计力学原理及转移概率在金平镍矿中的应用研究第135-155页
 7.1 金平镍矿简介第135页
 7.2 实验室试验研究第135-139页
  7.2.1 研究方法第135-136页
  7.2.2 研究结果第136页
  7.2.3 三种装球制度下磨矿产品的单体解离度研究第136-137页
  7.2.4 三种装球制度下对浮选指标的影响研究第137-139页
   7.2.4.1 采用的浮选流程第137-138页
   7.2.4.2 浮选指标比较第138-139页
 7.3 工业磨机初装球制度研究第139-147页
  7.3.1 选厂磨矿循环各产品粒度组成特性研究第139-142页
  7.3.2 选厂磨矿作业初装球制度现状第142页
  7.3.3 待磨物料粒度组成特性研究第142-143页
  7.3.4 磨机初装球制度的确定第143-147页
   7.3.4.1 磨机球荷特性确定第143-144页
   7.3.4.2 两种初装球制度下的破碎统计力学特性比较第144-147页
 7.4 初装球制度下的磨矿效果第147-151页
  7.4.1 新装球制度对磨矿产品单体解离度的影响第147-148页
  7.4.2 新装球制度对磨矿产品细度的影响第148-149页
  7.4.3 新装球制度对磨机生产能力和磨矿及分级效率的影响第149-150页
  7.4.4 新装球制度对选别指标的影响第150-151页
 7.5 球荷的转移概率研究第151-153页
  7.5.1 选厂补球制度的现状第151页
  7.5.2 选厂磨球的转移概率和补球参数计算第151-153页
 7.6 补球制度下的磨损效果第153页
 7.7 小结第153-155页
8. 研究结论及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第155-157页
 8.1 研究结论第155-156页
 8.2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第156-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62页
致谢第162-163页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63页
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川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咨询服务事务所企业化运作研究
下一篇:对成都蜀都大厦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