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前言 | 第7-8页 |
一、汉语母语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 第8-12页 |
(一) 母语教育的本质 | 第8-10页 |
1. 关于“母语”的解释 | 第8-9页 |
2. 母语教育的本质特征 | 第9页 |
3. “母语教育意识”的内涵 | 第9-10页 |
(二) 母语教育的功能 | 第10-11页 |
1. 母语教育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 | 第10页 |
2. 母语教育是民族文化教育的基础 | 第10页 |
3. 母语教育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 第10-11页 |
(三) 汉语母语教育的价值 | 第11-12页 |
1. 汉语及汉语的国际地位 | 第11页 |
2. 汉语母语教育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二、汉语母语教育意识的混沌时期 | 第12-15页 |
(一) 古代语文教育的状态 | 第12-14页 |
1. 上古的学校教育 | 第12-13页 |
2. 儒学教育的内容和目的 | 第13页 |
3. 儒学教育在传统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 第13-14页 |
(二) 古代语文教育意识混沌状态的起因 | 第14页 |
1. 语言的自然状态 | 第14页 |
2. 古代教育的目的 | 第14页 |
3. 古代文化的特质 | 第14页 |
(三)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混沌状态的利弊 | 第14-15页 |
1. 传统语文教育意识混沌状态与语言教育的发展 | 第14-15页 |
2. 古代语文教育意识混沌状态对语言教育制度的影响 | 第15页 |
三、汉语母语教育意识的萌发与显现 | 第15-19页 |
(一) 汉语母语教育意识的萌发 | 第15-16页 |
1. 汉语母语教育的独立设科 | 第15-16页 |
2. 国文科教学内容的首次确定 | 第16页 |
(二) 母语教育意识的显现 | 第16-19页 |
1. 语体文(白话文)进入中小学课堂 | 第16-18页 |
2. 语体文(白话文)教育的进一步推广 | 第18-19页 |
四、母语教育意识的觉醒 | 第19-23页 |
(一) 建国初对母语教育进行的探索 | 第19-21页 |
1. “语文”教育的提出 | 第19页 |
2.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的实验与结果 | 第19-21页 |
(二) 语文工具性的确立 | 第21页 |
1. “基本工具”性质的确定 | 第21页 |
2. “文道统一”观点的提出 | 第21页 |
(三) “文革”以后母语教育的恢复及进一步发展 | 第21-23页 |
1. “文革”后母语教育的恢复 | 第21-22页 |
2. 义务教育精神的贯彻实施 | 第22-23页 |
五、汉语母语教育意识的确立 | 第23-30页 |
(一) 语文素质教育的提出 | 第23-24页 |
1. 1992 年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 第23页 |
2. 1996 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 第23-24页 |
(二) 汉语母语教育理念的逐步确立 | 第24-25页 |
1. 母语教育文化性的提出 | 第24页 |
2. 新的教育理念 | 第24-25页 |
(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及新课程标准的出台 | 第25-30页 |
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 | 第25-26页 |
2. 课程标准的特点 | 第26-27页 |
3. 课程标准体现的母语教育意识 | 第27-30页 |
致谢 | 第30-31页 |
注释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