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及理论探讨 | 第12-23页 |
第一节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 第12-16页 |
一、外感邪气 | 第12-13页 |
二、内伤七情 | 第13-14页 |
三、饮食所伤 | 第14页 |
四、脾胃虚弱 | 第14-15页 |
五、药毒因素 | 第15页 |
六、肝郁脾虚证在发病中所占比例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概述 | 第16-19页 |
一、“治未病”的本质 | 第16页 |
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发展和研究 | 第16-19页 |
三、治未病的新观点 | 第19页 |
第三节 中医“治未病”的现实意义 | 第19-21页 |
一、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 第19-20页 |
二、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要 | 第20页 |
三、“治未病”思想在慢性浅表性胃炎防治应用进展 | 第20-21页 |
第四节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危害及立题依据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3-45页 |
第一节 科研设计 | 第23-32页 |
一、研究设计类型 | 第23页 |
二、研究对象的来源及选择 | 第23页 |
三、干预方案 | 第23-24页 |
四、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五、伦理原则 | 第25页 |
六、诊断、疗效、复发、依从性的标准 | 第25-29页 |
七、纳入标准 | 第29页 |
八、排除标准 | 第29页 |
九、测量评定工具 | 第29-30页 |
十、干预措施 | 第30-32页 |
十一、质量控制 | 第32页 |
十二、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第32页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32-42页 |
一、组间均行性比较 | 第32-36页 |
二、第一阶段两组剔除率、依从性的比较 | 第36-37页 |
三、第一阶段两组治疗及干预前、后的证候、辅助检查、疗效的比较 | 第37-39页 |
四、第二阶段两组剔除率、依从性的比较 | 第39-40页 |
五、第二阶段两组复发率、证候、辅助检查的远期疗效比较 | 第40-42页 |
第三节 结论和分析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