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词 | 第1-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2页 |
| 英文摘要 | 第12-16页 |
| 论文正文 | 第16-82页 |
| 1.前言 | 第16-19页 |
| 2.材料和方法 | 第19-36页 |
| ·实验动物、药品和试剂 | 第19-21页 |
| ·E_2诱发垂体PRL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MLT的注射 | 第21页 |
| ·PRL的放射免疫分析 | 第21-23页 |
| ·血浆PL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 ·大鼠PRL瘤细胞原代培养 | 第23-24页 |
| ·GH_3细胞株的传代培养 | 第24-25页 |
| ·细胞内DNA含量的分析 | 第25页 |
| ·[~3H]-TdR掺入实验 | 第25-26页 |
| ·质粒扩增及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26-28页 |
| ·cDNA探针的非放射性标记(随机引物法)及免疫检测 | 第28-29页 |
| ·cDNA探针的放射性标记(随机引物法) | 第29-30页 |
| ·细胞原位杂交 | 第30页 |
| ·Northern印迹杂交 | 第30-31页 |
| ·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 | 第31-32页 |
| ·PCR及DNA直接测序分析突变 | 第32-33页 |
| ·PRL基因增强子区空间结构分析 | 第33页 |
| ·增强子功能检测 | 第33-36页 |
| 3.结果 | 第36-60页 |
| ·MLT抑制E_2诱致PRL瘤的生长 | 第36-37页 |
| ·MLT抑瘤作用与血浆PRL和PL水平的关系 | 第37-41页 |
| ·MLT对血浆PRL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 ·MLT对血浆PL含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 ·PRL瘤体重量、血浆PRL和PL含量相关关系 | 第40-41页 |
| ·MLT抑制PRL瘤增生的分子机制 | 第41-56页 |
| ·MLT对PRL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 第41-44页 |
| a.Northern印迹杂交 | 第41-42页 |
| b.原代培养细胞原位杂交 | 第42-44页 |
| ·MLT对ER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 | 第44-45页 |
| ·MLT对ER与ERE结合作用的阻断效应 | 第45-47页 |
| ·MLT对E_2诱致的PRL基因增强子突变的抑制作用 | 第47-52页 |
| a.PCR扩增PRL基因增强子 | 第47页 |
| b.PRL Enhancer-pGEM-T Easy重组体的构建 | 第47-48页 |
| c.DNA直接测序检测PRL基因增强子序列突变 | 第48-52页 |
| ·PRL基因增强子突变后的空间结构变化 | 第52-53页 |
| ·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PRL基因增强子功能 | 第53-56页 |
| a.PRL Enhancer-pGL2-Basic报告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53-54页 |
| b.萤光素酶表达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 ·MLT抑制PRL瘤增生的其它机制 | 第56-60页 |
| ·MLT抑制PRL瘤细胞DNA合成 | 第56-57页 |
| ·MLT抑制PRL瘤细胞增殖 | 第57-59页 |
| ·PRL瘤细胞内存在MLT_(1a)和MLT_(1b)受体表达 | 第59-60页 |
| 4.讨论 | 第60-70页 |
| ·MLT抑制E_2诱致垂体PRL瘤生长的比较观察 | 第60-61页 |
| ·MLT抑瘤作用与血浆PRL和PL浓度的关系 | 第61-62页 |
| ·MLT对血浆PRL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 ·MLT对血浆PL含量的影响 | 第62页 |
| ·MLT抑制PRL瘤增生的分子机制 | 第62-67页 |
| ·MLT对PRL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 第62-63页 |
| ·MLT对ER与ERE结合作用的阻断效应 | 第63-64页 |
| ·MLT对ER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 | 第64-65页 |
| ·MLT对PRL基因突变的影响 | 第65页 |
| ·PRL基因增强子突变后的空间结构变化 | 第65-67页 |
| ·MLT抑制PRL增瘤生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 第67-70页 |
| ·MLT对PRL瘤细胞DNA合成、细胞增殖过程的影响 | 第68页 |
| ·PRL瘤细胞内MLT受体mRNA的表达 | 第68-70页 |
| 5.小结 | 第70-73页 |
| 6.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 文献综述:褪黑素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 | 第82-120页 |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102-120页 |
|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20-121页 |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