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开花逆转现象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8页
1. 引言第8-15页
 1.1 研究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第8-9页
 1.2 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外已有文献综述第9-14页
  1.2.1 植物开花逆转的类型第10页
  1.2.2 植物开花逆转发生的条件及形态变化第10-12页
   1.2.2.1 花序逆转第10-11页
   1.2.2.2 花逆转第11-12页
   1.2.2.3 整株逆转第12页
  1.2.3 植物开花逆转现象的形态解剖及生理生化研究第12-13页
   1.2.3.1 形态解剖研究第12页
   1.2.3.2 生理生化研究第12-13页
   1.2.3.3 分子生物学研究第13页
  1.2.4 结束语第13-14页
 1.3 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第14-1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5-22页
 2.1 材料处理方法第15-20页
  2.1.1 诱导大豆开花逆转所需短日日数的确定第15页
   2.1.1.1 幼苗期的光周期处理第15页
   2.1.1.2 初花后的光周期处理第15页
  2.1.2. 不同光质暗期间断处理第15-16页
   2.1.2.1 光源第15-16页
   2.1.2.2 幼苗期暗期光间断处理第16页
   2.1.2.3 幼苗期短日诱导后进行暗期光间断处理第16页
   2.1.2.4 开花后暗期光间断处理第16页
  2.1.3 短日处理期间不同叶片作用的确定第16-17页
   2.1.3.1 短日处理期间去除三出复叶第16页
   2.1.3.2 短日处理后去除不同叶片第16-17页
  2.1.4 光温互作处理方法第17页
   2.1.4.1 分期播种试验第17页
   2.1.4.2 人工控制温度试验第17页
  2.1.5 在两段短日处理期间进行不同日数长日处理第17页
  2.1.6 株龄对大豆开花逆转诱导的影响第17页
  2.1.7 代谢抑制剂对大豆开花逆转的影响第17-18页
  2.1.8 大豆开花逆转的形态解剖第18页
   2.1.8.1 大豆整株逆转材料的获得第18页
   2.1.8.2 大豆花逆转和花序逆转材料的获得第18页
   2.1.8.3 解剖材料的固定与观察方法第18页
  2.1.9 大豆开花逆转的品种差异第18-20页
 2.2 光照处理方法第20-21页
 2.3 温度记载与计算方法第21-2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2-46页
 3.1 大豆植株形态及开花逆转类型第22-27页
  3.1.1 正常植株第22页
   3.1.1.1 正常营养生长植株的形态第22页
   3.1.1.2 正常开花植株的形态第22页
  3.1.2. 开花逆转第22-27页
   3.1.2.1 局部逆转(Partial Reversion,PR)第22-25页
   3.1.2.2 整株逆转(Whole-Plant Reversion,WPR)第25-27页
  3.1.3. 短总状花序形式(Short terminal raceme,STR)第27页
 3.2 诱导大豆开花逆转所需短日日数的确定第27-30页
  3.2.1 整株逆转第27页
  3.2.2 局部逆转第27-30页
   3.2.2.1 花序逆转第27-29页
   3.2.2.2 花逆转第29-30页
 3.3 暗期不同光质间断对大豆发育和植株形态的影响第30-32页
  3.3.1 子叶展开后进行不同光质暗期间断第30页
  3.3.2 苗期进行13d短日处理后进行不同光质暗期间断第30-31页
  3.3.3 植株发生整株逆转后不同光质暗期间断第31-32页
 3.4 短日处理期间关键叶片的确定第32-33页
  3.4.1 短日处理期间去除三出复叶第32-33页
  3.4.2 短日处理后去除不同叶片第33页
 3.5 大豆开花逆转过程中的光温互作效应第33-36页
  3.5.1 短日处理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第33-34页
  3.5.2 短日处理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第34-36页
 3.6 大豆顶端花序发育过程中的长日效应第36-40页
  3.6.1 植株顶端花序的变化第36-38页
  3.6.2 农艺性状的变化第38页
  3.6.3 结荚习性的变化第38-40页
 3.7 株龄对大豆开花逆转诱导的影响第40-41页
 3.8 代谢抑制剂对大豆开花逆转的影响第41页
 3.9 大豆开花逆转的形态解剖第41-43页
  3.9.1 开花逆转植株的外部形态第41-42页
   3.9.1.1 开花后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植株形态第41-42页
   3.9.1.2 逆转花序和逆转花的外部形态第42页
  3.9.2 解剖学观察第42-43页
   3.9.2.1 正常植株节部的解剖结构第42页
   3.9.2.2 整株逆转植株的解剖结构第42-43页
 3.10 大豆开花逆转的品种差异第43-46页
4. 讨论与结论第46-54页
 4.1 讨论第46-52页
  4.1.1 大豆(植物)开花逆转的类型第46-47页
  4.1.2 植物成花生理信号与植物开花逆转第47-49页
   4.1.2.1 植物成花生理信号第47-48页
   4.1.2.2 影响植物成花的因素第48-49页
   4.1.2.3 诱导植物开花逆转的因素第49页
  4.1.3 开花逆转的普遍性第49-50页
  4.1.4 大豆光周期反应敏感期第50页
  4.1.5 大豆结荚习性的可变性第50-52页
 4.2 结论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66页
缩写符号及所用术语说明第66-67页
图 版第67-72页
致 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机物料培肥对风沙土有机无机复合体及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医疗损害赔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