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论文--发动机原理论文--航空发动机气体力学论文

弯曲叶片控制扩压叶栅二次流动的实验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符号说明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44页
   ·叶轮机械叶栅内的二次流第12-16页
     ·二次流损失第13-15页
     ·叶型损失第15-16页
   ·二次流损失机理的研究现状第16-21页
   ·降低叶栅二次流损失的方法和途径第21-29页
     ·改变通流部分几何参数第22页
     ·改善作功量的分布第22-23页
     ·附面层控制法第23-25页
     ·附面层隔离法第25-26页
     ·旋涡控制附面层法第26页
     ·机匣处理法第26页
     ·叶片的修型与端弯技术第26-29页
     ·弯曲叶片第29页
   ·弯曲叶片的发展及其在压气机中的应用第29-42页
     ·弯曲叶片的发展与控制二次流损失的机理第29-32页
     ·弯曲叶片的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2-37页
     ·弯曲叶片在扩压叶栅中的应用第37-40页
     ·弯曲叶片在国内外的实际应用第40-42页
   ·论文工作的目的与主要内容第42-44页
第二章 实验装置和数据处理第44-66页
   ·实验装置第44-58页
     ·实验风洞第44-46页
     ·叶栅几何尺寸和测量条件第46-49页
     ·探针及校准第49-53页
     ·测点布置和数据采集系统第53-55页
     ·表面压力测量第55-56页
     ·流动显示第56-58页
   ·分析方法第58-64页
     ·叶栅坐标系统第58页
     ·二次流的定义第58-59页
     ·数据处理公式第59-61页
     ·平均量的定义第61页
     ·涡量的计算第61-62页
     ·误差分析第62-64页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三章 涡动力学研究及应用第66-82页
   ·涡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第66-69页
   ·定常三维分离的分类和特性第69-78页
     ·一些基本定义第69-70页
     ·临界点的类型第70-72页
     ·拓扑准则第72-74页
     ·三维分离及特性第74-78页
   ·流场结构与流型第78-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四章 不同冲角下叶栅的气动特性第82-144页
   ·零冲角下叶栅的气动特性和二次流结构第82-100页
     ·叶栅出口能量损失分布情况第82-85页
     ·叶栅出口二次流速度矢量和涡量分布及叶片力分析第85-90页
     ·流场显示和叶栅二次流结构第90-99页
     ·旋涡破裂失稳的分析第99-100页
   ·不同冲角下叶栅损失和二次流分布第100-112页
     ·叶栅出口能量损失变化第100-106页
     ·不同冲角下二次速度矢量和涡量分布第106-112页
   ·扩压因子与叶片负荷第112-120页
     ·节距平均扩压因子沿叶高的分布第113-117页
     ·叶片负荷的变化情况第117-120页
   ·叶栅出口总的质量平均能量损失系数与冲角的关系第120-122页
   ·叶片表面静压系数等值线分布第122-135页
     ·叶片吸力面上静压系数等值线分布第123-132页
     ·叶片压力面上静压系数等值线分布第132-135页
   ·叶栅端壁静压系数等值线分布第135-140页
   ·节距平均出口气流角沿叶高的分布第140-142页
   ·本章小结第142-144页
第五章 稠度对弯曲扩压叶栅特性的影响第144-158页
   ·稠度对弯叶片扩压叶栅损失的影响第144-149页
     ·叶栅出口能量损失系数等值线分布第144-146页
     ·同一叶栅在不同稠度和冲角下损失变化第146-148页
     ·不同叶栅在不同冲角下损失与稠度的关系第148-149页
   ·稠度对叶栅出口二次流场的影响第149-151页
   ·扩压因子与叶栅稠度的关系第151-153页
   ·节距平均出气角与叶栅稠度的关系第153-156页
   ·本章小结第156-158页
第六章 进口附面层厚度对弯曲扩压叶栅损失的影响第158-168页
   ·叶栅能量损失随进口附面层厚度的变化第159-161页
   ·叶栅出口二次流场和涡量场的变化第161-165页
   ·出口气流角与进口附面层厚度的关系第165-166页
   ·本章小结第166-168页
结论第168-171页
致谢第171-172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奖情况第172-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蛋白激酶介导5-HT和NA增强大鼠骶髓后连合核神经元甘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电流
下一篇:新型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