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5-23页 |
·国外工程保险的发展历史 | 第15-19页 |
·国内工程保险的发展历史 | 第19-2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趋势与不足 | 第23页 |
·研究的构想 | 第23-25页 |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论文的主要结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建设工程风险与保险的基础理论 | 第27-59页 |
·风险概述 | 第27-36页 |
·风险的定义 | 第27页 |
·风险的构成因素及分类 | 第27-28页 |
·风险管理 | 第28-36页 |
·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 | 第36-39页 |
·工程风险的特点 | 第36-38页 |
·工程风险的类别和表现形式 | 第38-39页 |
·工程保险概述 | 第39-41页 |
·风险与保险 | 第39-40页 |
·工程保险的作用 | 第40-41页 |
·工程保险制度的特点与原则 | 第41-44页 |
·工程保险的特点 | 第41-43页 |
·工程保险的应用原则 | 第43-44页 |
·工程保险险种分析 | 第44-59页 |
·建筑安装工程保险 | 第44-45页 |
·意外伤害保险 | 第45-47页 |
·职业责任险 | 第47-56页 |
·信用保险与保证保险 | 第56-59页 |
第三章 我国工程保险的现状与分析 | 第59-71页 |
·国内外工程保险制度的对比 | 第59-61页 |
·国外工程保险险种的发展对我国的借鉴 | 第59页 |
·FIDIC条款关于工程保险的相关规定 | 第59-61页 |
·我国工程保险存在的问题 | 第61-63页 |
·风险意识淡薄 | 第61页 |
·保险费用出处不明确 | 第61页 |
·缺乏配套措施 | 第61页 |
·专门保险人才水平较低 | 第61-62页 |
·合同条件有待修改补充 | 第62页 |
·保险费率过高、无差别、险种单一、赔付率低 | 第62页 |
·保险公司缺乏专业人才 | 第62-63页 |
·我国工程保险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63-65页 |
·思想观念落后 | 第63页 |
·造价管理制度落后 | 第63-64页 |
·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64页 |
·缺乏专门人才和工程保险中介机构 | 第64-65页 |
·缺少工程保险类的精算师 | 第65页 |
·保险公司自身发展滞后 | 第65页 |
·我国工程保险的发展思路 | 第65-71页 |
·强制推行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 | 第65-66页 |
·优先发展工程质量保修保险 | 第66-69页 |
·逐步推行设计责任险 | 第69页 |
·逐步开展其它自愿投保的险种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工程保险费率设计及多险种交互影响分析 | 第71-99页 |
·工程保险保险费用的研究 | 第71-79页 |
·工程保险保费的构成 | 第71-72页 |
·影响工程保险费率的相关因素 | 第72-76页 |
·工程保险费率确定的基本方法 | 第76-78页 |
·工程保险保险费率风险分析 | 第78-79页 |
·保险费率评价模型建立 | 第79-84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79-82页 |
·模糊评价法 | 第82-84页 |
·建筑工程设计责任保险费率的设计与验证 | 第84-88页 |
·工程及保险背景 | 第84页 |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84-86页 |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项目的评价分值 | 第86-88页 |
·结论与分析 | 第88页 |
·建筑工程一切险费率的设计与验证 | 第88-91页 |
·工程及保险背景 | 第88页 |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88-90页 |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项目的评价分值 | 第90-91页 |
·结论与分析 | 第91页 |
·多种工程保险费率的交互影响分析 | 第91-95页 |
·利用层次分析法的分析 | 第92页 |
·利用效用理论的分析 | 第92-95页 |
·分析的结论与启示 | 第95页 |
·工程保险体系效益的综合分析 | 第95-99页 |
·保险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第95页 |
·实现保险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途径 | 第95-99页 |
第五章 我国工程保险发展与完善的建议 | 第99-117页 |
·健全我国工程保险体系的设想 | 第99-100页 |
·近期的体系 | 第99-100页 |
·中远期的体系 | 第100页 |
·发展我国工程保险制度的设想 | 第100-103页 |
·加大对工程保险作用的宣传,增强保险意识 | 第100页 |
·改革造价管理体制,财会管理应对保险费列支作明确规定 | 第100-101页 |
·加快立法步伐,为工程保险制度的推行提供法律保障 | 第101-102页 |
·完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有关保险的条款 | 第102页 |
·制定与设计、监理、施工合同范本相对应的保险合同范本 | 第102页 |
·加强工程保险的理论研究 | 第102-103页 |
·创造条件,全面推行建设工程保险制度 | 第103页 |
·大力发展工程保险中介制度 | 第103-107页 |
·工程保险中介的作用及职责 | 第103-104页 |
·培育和发展我国工程保险中介队伍 | 第104-106页 |
·加快中介质量检查机构的发展 | 第106-107页 |
·发展保险代理公司、损失评价公司 | 第107页 |
·加快我国工程保险信用信息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 第107-110页 |
·信用体系的概述 | 第107-108页 |
·发展信用评级机构 | 第108-109页 |
·制定相关信用评级制度 | 第109-110页 |
·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保险监管制度 | 第110-117页 |
·我国工程保险监管制度的概况 | 第110-112页 |
·完善我国工程保险监管制度的措施研究 | 第112-11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结论 | 第117页 |
·展望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附录 评价因素重要程度专家调查表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作者简介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