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WCDMA技术发展的背景 | 第10-11页 |
| ·WCLIMA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第11-14页 |
| ·Rake多径分集接收技术与初始同步技术 | 第11-12页 |
| ·高效信道编译码技术 | 第12页 |
| ·智能天线技术 | 第12-13页 |
| ·多用户检测技术 | 第13页 |
| ·功率控制技术 | 第13-14页 |
| ·切换技术 | 第14页 |
| ·本论文所作的工作 | 第14-16页 |
| 第2章 WCDMA系统在多径瑞利衰落信道下的性能研究 | 第16-46页 |
| ·概述 | 第16-18页 |
| ·移动通信中的电磁波传播 | 第16-17页 |
| ·实际移动信道传播模型 | 第17-18页 |
| ·传播类型与信道模型的分析 | 第18-23页 |
| ·大范围的传播衰耗的定量分析 | 第18-20页 |
| ·中小范围的传播损耗的分析 | 第20-23页 |
| ·物理链路层性能仿真平台 | 第23-39页 |
| ·仿X框架 | 第23-26页 |
| ·信道编码复用 | 第26-27页 |
| ·信道模块 | 第27-34页 |
| ·Rake接收 | 第34-39页 |
| ·仿真结果 | 第39-44页 |
| ·ITU多径信道模型 | 第39-41页 |
| ·基于两径生灭模型的可变延时多径瑞利信道 | 第41-43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3章 WCDMA软切换算法研究与性能分析 | 第46-58页 |
| ·概述 | 第46-49页 |
| ·切换算法与其他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的关系 | 第46-47页 |
| ·切换的控制策略 | 第47-48页 |
| ·切换准则 | 第48页 |
| ·切换算法的评估 | 第48-49页 |
| ·各种软切换算法回顾 | 第49-54页 |
| ·IS-95A软切换算法 | 第50-51页 |
| ·IS-95B中的动态门限软切换算法 | 第51-52页 |
| ·WCDMA的软切换算法 | 第52-54页 |
| ·软切换的性能分析 | 第54-57页 |
| ·软切换增益 | 第54-55页 |
| ·软切换的开销 | 第55-56页 |
| ·软切换算法中系统参数对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4章 WCDMA系统在压缩模式下性能研究 | 第58-76页 |
| ·概述 | 第58-59页 |
| ·两个不同系统之间的硬切换 | 第58-59页 |
| ·WCDMA系统中的频率间切换 | 第59页 |
| ·WCDMA和GSM两个不同系统之间的硬切换 | 第59-65页 |
| ·WCDMA系统到GSM的切换 | 第60-64页 |
| ·GSM系统到WCDMA的切换 | 第64-65页 |
| ·压缩模式对物理层性能影响的仿真分析 | 第65-71页 |
| ·FDD方式中下行链路压缩模式的接收方法 | 第65-66页 |
| ·仿真结果 | 第66-69页 |
| ·压缩模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69-71页 |
| ·一种新的触发压缩模式算法一分组周期触发的压缩模式 | 第71-75页 |
| ·算法原理 | 第71-73页 |
| ·算法仿真与分析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5章 结束语 | 第76-81页 |
| ·对WCDMA网络工程实施的思考 | 第76-77页 |
| ·网络实施不同阶段的切换策略分析 | 第76页 |
| ·改善网络布局提高切换成功率 | 第76-77页 |
| ·软切换技术的演进 | 第77-79页 |
| ·对传统软切换技术的改进 | 第77-78页 |
| ·针对不同业务采用不同软切换机制 | 第78-79页 |
| ·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