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旗袍
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1-26页 |
有关旗袍概念的界定 | 第11-14页 |
旗袍 | 第11-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6页 |
(一) 对旗袍实物的研究 | 第19-22页 |
(二) 对图像资料的研究 | 第22-25页 |
(三) 研究方法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一章 民国旗袍的起源与雏形 | 第26-47页 |
关于民国旗袍起源的研究 | 第26-34页 |
效仿男子长袍 | 第30-34页 |
民国旗袍的雏形 | 第34-42页 |
民初女子的上衣 | 第35-36页 |
民初男子的长袍 | 第36-38页 |
旗袍马甲 | 第38-42页 |
各种旗袍雏形的结构分析 | 第42-47页 |
清末旗人女子的长袍结构分析 | 第42-44页 |
民初女子上衣的结构 | 第44-45页 |
民初男子长袍的结构分析 | 第45-46页 |
旗袍马甲的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第二章 旗袍的流行与第一个短旗袍时代 | 第47-63页 |
从旗袍马甲到真正的一片式旗袍 | 第47-48页 |
初兴的旗袍 | 第48-49页 |
旗袍马甲、民国旗袍和上衣下裙的并处 | 第49-50页 |
最初流行的旗袍的式样——典型的倒大袖旗袍 | 第50-51页 |
倒大袖时代的结束与H廓形的产生 | 第51-52页 |
第一个短旗袍盛行的时代 | 第52-58页 |
旗袍的变化与西方超短裙的流行 | 第55-57页 |
短旗袍与长旗袍的并存 | 第57-58页 |
短旗袍的式样分析 | 第58页 |
典型样式旗袍的结构特点分析 | 第58-63页 |
倒大袖旗袍的结构特征 | 第59-61页 |
20年代末短旗袍的结构特征 | 第61-63页 |
第三章 长旗袍时代与民国旗袍的繁荣 | 第63-99页 |
短旗袍到长旗袍的过渡 | 第64-66页 |
长期袍的最长度 | 第66-69页 |
30年代长旗袍局部特征的演变 | 第69-86页 |
30年代旗袍流行中的特殊形式 | 第83-86页 |
结构特征与裁剪工艺分析 | 第86-99页 |
中式平袖大襟高衩"一片式"长旗袍 | 第87-88页 |
中华服饰博物馆馆藏实物举例分析 | 第88-91页 |
肩缝袖大襟"两片式"长旗袍 | 第91-92页 |
其他开襟形式的旗袍 | 第92-95页 |
"线镶滚"的制作工艺要点简述 | 第95-97页 |
流行的盘扣的式样举例 | 第97-99页 |
第四章 抗战初的旗袍和第二个短旗袍时代 | 第99-113页 |
抗战初期旗袍的变化 | 第99-102页 |
抗战时期的"节约运动"与短旗袍的出现 | 第101-102页 |
短旗袍的再度流行 | 第102-106页 |
第二个短旗袍时代旗袍的主要特征 | 第104-106页 |
中西裁剪技术的融合与"改良旗袍"的流行 | 第106页 |
结构特征与裁剪工艺分析 | 第106-113页 |
30年代末长旗袍到短旗袍的过渡形式 | 第107-108页 |
40年代中后期典型的无袖短旗袍 | 第108-109页 |
40年代装袖胸腰省大襟两片式长袖旗袍 | 第109-110页 |
长袖短旗袍实物分析 | 第110-111页 |
其他特殊局部特征变化分析 | 第111-113页 |
第五章 民国旗袍的演变轨迹综述 | 第113-121页 |
民国旗袍的发展历程的总结 | 第113-117页 |
时间轴上的分段与各阶段代表形态的效果图 | 第117页 |
整体结构与裁剪工艺的发展 | 第117-121页 |
造型的演变 | 第118页 |
中式平面裁剪方法的变化 | 第118-119页 |
西式裁剪方法在旗袍上的运用 | 第119-120页 |
旗袍裁剪方式演变示意图 | 第120-12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21-123页 |
附 目录二 | 第123-129页 |
文献目录 | 第123-126页 |
表格目录 | 第126-127页 |
图目录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