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羊毛织物舒适性整理的方法 | 第15-17页 |
·降低纤维直径 | 第15-16页 |
·对毛织物进行后整理 | 第16-17页 |
·改善毛织物组织结构 | 第17页 |
·国内外蛋白酶对羊毛及其织物改性的现状 | 第17-18页 |
·有关蛋白酶处理改善羊毛机织精纺面料接触舒适性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理论部分 | 第20-30页 |
·羊毛织物刺痒感 | 第20-26页 |
·刺痒感产生机理 | 第20-21页 |
·刺痒感的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刺痒感的评价方法 | 第23-26页 |
·蛋白酶 | 第26-29页 |
·蛋白酶及其特性 | 第26-27页 |
·蛋白酶对羊毛的作用机理 | 第27-29页 |
·柔软整理 | 第29-30页 |
第3章 双氧水处理对织物断裂强力及刺痒感的影响 | 第30-38页 |
·实验准备 | 第30-31页 |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实验过程 | 第31-34页 |
·双氧水对羊毛机织精纺面料的处理 | 第31页 |
·减量率的测试 | 第31-32页 |
·织物刺痒感的主观评价 | 第32-34页 |
·织物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试 | 第3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双氧水浓度对织物断裂强力及刺痒感的影响 | 第34-35页 |
·双氧水处理温度对织物断裂强力及刺痒感的影响 | 第35-36页 |
·双氧水处理时间对织物断裂强力及刺痒感的影响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蛋白酶处理对织物断裂强力及刺痒感的影响 | 第38-44页 |
·蛋白酶对羊毛机织精纺面料的处理 | 第38-39页 |
·实验准备 | 第38页 |
·实验过程 | 第38-39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蛋白酶浓度对织物断裂强力及刺痒感的影响 | 第39-40页 |
·蛋白酶处理时间对织物断裂强力及刺痒感的影响 | 第40-41页 |
·双氧水及蛋白酶处理织物时各因素与织物刺痒感及断裂强力的相关分析 | 第41-43页 |
·双变量相关分析方法介绍 | 第41-42页 |
·双氧水及蛋白酶处理织物时各因素与织物刺痒感及断裂强力的相关分析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双氧水—蛋白酶—柔软剂处理对羊毛机织精纺面料接触舒适性的影响 | 第44-65页 |
·双氧水—蛋白酶—柔软剂对羊毛机织精纺面料的处理 | 第44-46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4-45页 |
·实验过程 | 第45-46页 |
·双氧水—蛋白酶—柔软剂处理对羊毛机织精纺面料刺痒感的影响 | 第46-53页 |
·刺痒感的主观测试评估一致性检验 | 第47页 |
·刺痒感评分值的数据分布检验 | 第47-48页 |
·双氧水—蛋白酶—柔软剂处理对织物刺痒感的影响 | 第48-50页 |
·双氧水及蛋白酶各工艺因素对织物刺痒感的影响 | 第50-53页 |
·双氧水—蛋白酶—柔软剂处理对羊毛机织精纺面料手感的影响 | 第53-60页 |
·织物手感的测试 | 第53-55页 |
·织物手感测试结果的直观分析 | 第55-58页 |
·双氧水及蛋白酶各工艺因素对羊毛机织精纺面料手感的影响 | 第58-60页 |
·双氧水—蛋白酶—柔软剂处理对羊毛机织精纺面料断裂强力的影响 | 第60-61页 |
·最优方案的确定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6章 双氧水—蛋白酶—柔软剂处理对羊毛机织精纺面料纱线表面毛羽的影响 | 第65-74页 |
·纱线表面毛羽的直径测量与计数 | 第65-67页 |
·实验仪器 | 第65页 |
·实验准备阶段 | 第65页 |
·实验过程 | 第65-66页 |
·织物纱线表面毛羽测量结果 | 第66-67页 |
·双氧水—蛋白酶—柔软剂处理对织物纱线表面毛羽平均直径的影响 | 第67-69页 |
·双氧水—蛋白酶—柔软剂处理对织物纱线表面毛羽平均直径的影响 | 第67-68页 |
·正交实验各因素对织物纱线表面毛羽平均直径的影响 | 第68-69页 |
·蛋白酶处理对织物纱线表面"粗毛羽"数量的影响 | 第69-73页 |
·蛋白酶处理对织物纱线表面"粗毛羽"数量的影响 | 第69-71页 |
·"粗毛羽"数量占毛羽总数的百分比对羊毛机织精纺面料刺痒感的影响 | 第71页 |
·正交实验各因素对"粗毛羽"数量占毛羽总数的百分比的影响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8页 |
·论文内容总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