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生物能及其利用论文

酸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合成生物柴油方面的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语表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1 生物柴油研究进展第12-19页
   ·生物柴油概述第12-14页
     ·生物柴油的定义第12-13页
     ·生物柴油的特性第13-14页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第14-19页
     ·直接混合法第14页
     ·微乳液法第14-15页
     ·高温热裂解法第15页
     ·超临界法第15页
     ·酶催化法第15-16页
     ·酸碱催化酯交换法第16-19页
 2 离子液体研究进展第19-21页
   ·离子液体的定义第19-20页
   ·离子液体的特性第20页
   ·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第20-21页
     ·中和法第20页
     ·阴离子交换法第20-21页
 3 离子液体在制备生物柴油中的应用第21-24页
   ·Lewis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第21-22页
   ·Brφnsted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第22-23页
   ·以离子液体为溶剂的酶催化第23-24页
 4 论文的立题依据与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酸性咪唑及吡啶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表征第25-34页
 1 引言第25页
 2 实验部分第25-27页
   ·仪器第25页
   ·药品第25-26页
   ·离子液体的合成第26-27页
     ·酸功能化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制备第26页
     ·酸功能化吡啶类离子液体的合成第26-27页
   ·pKa的测定第27页
 3 结果与讨论第27-33页
   ·酸功能化离子液体的酸性比较第27-28页
   ·酸功能化离子液体的结构表征第28-31页
     ·红外光谱表征第28-29页
     ·核磁共振氢谱表征第29-31页
   ·热稳定性分析第31-33页
     ·酸功能化咪唑类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分析第31-32页
     ·酸功能化吡啶类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分析第32-33页
 4 结论第33-34页
第三章 酸功能化咪唑类离子液体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第34-43页
 1 引言第34-35页
 2 实验部分第35-37页
   ·仪器第35页
   ·药品第35-36页
   ·方法第36-37页
     ·生物柴油的制备第36页
     ·生物柴油的分析第36-37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7-42页
   ·ILs催化酯交换反应的活性比较第37-38页
   ·单因素实验考察[HSO_3PMIM][CH_3SO_3]催化酯交换反应的性能第38-41页
     ·反应温度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第38-39页
     ·反应时间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第39页
     ·催化剂用量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第39-40页
     ·醇油比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第40-41页
   ·正交设计试验优化[HSO_3PMIM][CH_3SO_3]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第41-42页
   ·离子液体的稳定性研究第42页
 4 结论第42-43页
第四章 酸功能化吡啶类离子液体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第43-52页
 1 引言第43-44页
 2 实验部分第44-45页
   ·仪器第44页
   ·药品第44页
   ·方法第44-45页
     ·生物柴油的制备第44页
     ·生物柴油的分析第44-45页
 3 结果与讨论第45-51页
   ·ILs催化酯交换反应的活性评价第45-46页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46-47页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47-48页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第48页
   ·醇油比对反应的影响第48-49页
   ·含水量对反应的影响第49-50页
   ·[HSO_3PPy][CH_3SO_3]与传统酸碱催化剂活性比较第50页
   ·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第50-51页
 4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62页
附图:离子液体的红外图谱和核磁图谱第62-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兵团产业体系构建与优化研究
下一篇: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菌致病小种的抗性鉴定及其小种间互作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