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 论 | 第9-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宏观背景 | 第9-10页 |
| ·区域背景 | 第10页 |
| ·论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相关研究综述和实践发展 | 第11-14页 |
| ·相关领域的研究 | 第11-13页 |
| ·有关城乡协调发展规划的实践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技术线路 | 第15页 |
|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 2 有关城乡协调发展规划的基础理论 | 第17-27页 |
| ·城乡协调发展基本概念 | 第17页 |
| ·城乡协调发展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 ·不同学科对城乡协调发展规划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 | 第19-27页 |
| ·现代城乡规划的经典理论 | 第19-21页 |
| ·当代城乡规划的主要理论 | 第21-27页 |
| 3 梁平县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 第27-46页 |
| ·梁平县概况 | 第27-30页 |
|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 第27-28页 |
| ·资源条件 | 第28-29页 |
| ·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 第29-30页 |
| ·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发展现状 | 第30页 |
| ·梁平县城乡发展阶段分析 | 第30-32页 |
| ·梁平县城乡关系的基本特征 | 第30-31页 |
| ·梁平县城乡发展所处的阶段 | 第31-32页 |
| ·梁平县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 第32-36页 |
| ·梁平县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状况不协调 | 第32-34页 |
| ·梁平县城乡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不协调 | 第34-36页 |
| ·梁平县城乡居民政策性待遇不协调 | 第36页 |
| ·梁平县的生态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状况不协调 | 第36页 |
| ·梁平县城乡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36-41页 |
| ·从梁平县城镇自身的发展分析 | 第36-37页 |
| ·从梁平县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分析 | 第37-39页 |
| ·“三农经济”发展的制约 | 第39-41页 |
| ·解决梁平县城乡发展不协调现象的思路 | 第41-46页 |
| ·深化城乡政策和体制改革,实行城乡一体的政策措施 | 第41-42页 |
| ·壮大县域经济,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显性和隐性失业问题 | 第42-44页 |
| ·改革乡镇管理体制 | 第44-45页 |
| ·走有梁平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第45-46页 |
| 4 梁平县城乡协调发展的背景研究 | 第46-63页 |
| ·梁平县的发展条件研究 | 第46-53页 |
| ·区域发展优势 | 第46-48页 |
| ·区域发展劣势 | 第48-49页 |
| ·区域发展机遇 | 第49-52页 |
| ·面临挑战分析 | 第52-53页 |
| ·资源环境约束条件研究 | 第53-57页 |
| ·土地资源的支撑能力 | 第53-56页 |
| ·水资源承载能力 | 第56-57页 |
| ·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分析 | 第57-60页 |
| ·上位规划的解读 | 第57-58页 |
| ·空间规划的解读评价 | 第58-59页 |
| ·专项规划的解读分析 | 第59-60页 |
| ·编制梁平城乡总体规划面临的挑战和解决办法 | 第60-63页 |
| ·编制梁平县城乡总体规划面临的挑战 | 第60-61页 |
| ·编制梁平县城乡总体规划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61-63页 |
| 5 梁平县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实践 | 第63-88页 |
| ·梁平县城乡总体规划的战略思路 | 第63页 |
| ·规划指导思想 | 第63页 |
| ·规划原则 | 第63页 |
| ·规划期限 | 第63页 |
| ·梁平县的发展定位、目标和战略 | 第63-66页 |
| ·梁平县的发展定位 | 第63-65页 |
| ·梁平县的发展目标 | 第65-66页 |
| ·梁平县的发展战略 | 第66页 |
| ·梁平县城乡总体规划的具体内容 | 第66-87页 |
| ·人口与城镇化 | 第66-68页 |
| ·产业发展与布局 | 第68-71页 |
| ·县域城乡空间结构 | 第71-72页 |
| ·城乡空间布局 | 第72-73页 |
| ·城乡空间管制 | 第73-76页 |
| ·县域镇村体系 | 第76页 |
| ·县域资源保护利用 | 第76-78页 |
| ·生态环境保护 | 第78-80页 |
| ·城乡综合交通 | 第80-83页 |
| ·城乡公用工程设施 | 第83-85页 |
|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 | 第85-86页 |
| ·县域综合防灾减灾指导思想 | 第86-87页 |
|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 第87-88页 |
| ·创新规划管理制度 | 第87页 |
| ·创新土地管理方法 | 第87页 |
| ·创新人口管理模式 | 第87页 |
|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 第87-88页 |
| 6 结 语 | 第88-90页 |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88-89页 |
| ·不足或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