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种子休眠机理研究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前言 | 第9-23页 |
·山茱萸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良种选育 | 第10-11页 |
·繁殖技术研究 | 第11-12页 |
·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 | 第12页 |
·种子休眠研究进展 | 第12-23页 |
·关于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 | 第12-16页 |
·关于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 | 第16-18页 |
·现代生物技术在种子休眠研究中的利用 | 第18-19页 |
·关于休眠解除方法的研究 | 第19-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23-30页 |
·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3页 |
·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 | 第23-25页 |
·种子处理方法与发芽试验 | 第25-26页 |
·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 第26-28页 |
·层积过程中种子生理生化变化 | 第28-30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63页 |
·山茱萸种子生物学特性 | 第31-32页 |
·种子的基本特征 | 第31页 |
·种子失水速率的测定 | 第31-32页 |
·种子发芽测定 | 第32页 |
·山茱萸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 | 第32-44页 |
·种壳构造与休眠的关系 | 第32-35页 |
·种壳透水性 | 第35-36页 |
·种子各部分浸提液的提取与生物测定 | 第36-39页 |
·外果皮及种壳中各分离相的生物测定 | 第39-43页 |
·种子胚萌发 | 第43-44页 |
·山茱萸不同处理种子的发芽率 | 第44-45页 |
·层积过程中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 | 第45-54页 |
·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 | 第45-47页 |
·赤霉素(GA)含量的变化 | 第47-49页 |
·生长素(IAA)含量的变化 | 第49-50页 |
·玉米素核苷(ZR)含量的变化 | 第50-52页 |
·各激素含量之间比值的变化 | 第52-54页 |
·层积过程中种子贮藏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54-59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54-56页 |
·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56-57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57-58页 |
·粗脂肪含量的变化 | 第58-59页 |
·层积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 | 第59-63页 |
·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 第59-61页 |
·酸性磷酸酯酶活性的变化 | 第61-63页 |
4 讨论 | 第63-69页 |
·山茱萸种子休眠原因 | 第63-65页 |
·种壳对种子休眠的影响 | 第63页 |
·种子胚的萌发 | 第63-64页 |
·内源抑制物质对种子休眠的影响 | 第64-65页 |
·解除休眠方法的探讨 | 第65-66页 |
·层积过程中激素调控与种子休眠 | 第66-67页 |
·贮藏物质及酶活性的变化与种子休眠 | 第67-69页 |
5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详细摘要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