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理论的矛盾和未来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13页 |
一、主体间性问题的产生 | 第9-10页 |
二、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第一章 主体间性理论的矛盾 | 第13-17页 |
第一节 主体间性的概念与范畴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主体间性的适用范围 | 第14-15页 |
第三节 主体间性理论的矛盾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主体间性的否定性进路:以拉康为例 | 第17-31页 |
第一节 镜像阶段与想象域 | 第18-21页 |
一、镜象阶段和破碎之身 | 第18-19页 |
二、想象域和小写的他者 | 第19-21页 |
第二节 象征域与大写的他者 | 第21-27页 |
一、所指和能指 | 第22-23页 |
二、能指链 | 第23-25页 |
三、语言的象征 | 第25-27页 |
第三节 真实域与对象a | 第27-31页 |
第三章 主体间性的肯定性进路:以哈贝马斯为例 | 第31-50页 |
第一节 多维的生活世界 | 第31-43页 |
一、相关背景与“生活世界”的提出 | 第31-33页 |
二、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 第33-39页 |
(一) 心灵的发生机制 | 第35-37页 |
(二) “主我”和“客我” | 第37-39页 |
三、哈贝马斯的多维生活世界 | 第39-43页 |
(一) 生活世界的内部结构 | 第39-40页 |
(二) 生活世界的外在关联 | 第40-42页 |
(三) 作为背景的生活世界 | 第42-43页 |
第二节 交往行为与认识论基础 | 第43-50页 |
一、四种行为类型 | 第43-45页 |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 | 第45-50页 |
(一) 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 第45-47页 |
(二) 格局和同化 | 第47-50页 |
第四章 主体间性理论的未来 | 第50-65页 |
第一节 同一性与差异性之争 | 第51-54页 |
一、相背的结论 | 第51-52页 |
二、不是矛盾的矛盾 | 第52-54页 |
第二节 主体性的去留 | 第54-57页 |
一、不可能消失的主体性 | 第54-56页 |
二、主体性的存在方式 | 第56-57页 |
第三节 矛盾的根源 | 第57-62页 |
一、现代性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57-59页 |
二、现代性的矛盾 | 第59-61页 |
三、矛盾地共存 | 第61-62页 |
第四节 结语:关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未来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