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68页 |
1 电致化学发光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第21-37页 |
·电致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 第21页 |
·电致化学发光反应的主要体系及其应用 | 第21-37页 |
·酰肼类化合物的ECL反应及其应用 | 第22-24页 |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ECL反应及其应用 | 第24-37页 |
2.DNA与核酸适配体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第37-47页 |
·DNA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第37-44页 |
·核酸分子结构 | 第37页 |
·DNA生物传感器构成和原理 | 第37-38页 |
·DNA生物传感器的类型 | 第38-39页 |
·DNA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 | 第39-44页 |
·核酸适配体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第44-46页 |
·SELEX技术的简介 | 第44-45页 |
·核酸适配体作为识别元件的优点 | 第45页 |
·核酸适配体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 | 第45-46页 |
·DNA与核酸适配体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展望 | 第46-47页 |
3 纳米材料在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47-55页 |
·纳米材料的定义 | 第47-48页 |
·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 | 第48-49页 |
·纳米材料在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49-55页 |
·金属纳米粒子在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50-51页 |
·碳纳米管在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51-52页 |
·SIO_2纳米粒子在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52-54页 |
·磁性纳米粒子在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54-55页 |
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8页 |
第二章 基于Ru(bpy)_3~(2+)-SiO_2 NPs的单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经目标诱导靶替换实现凝血酶蛋白质特异性检测 | 第68-85页 |
1 引言 | 第68-69页 |
2 实验部分 | 第69-72页 |
·仪器 | 第69页 |
·试剂 | 第69-70页 |
·Ru(bpy)_3~(2+)-SiO_2 NPs纳米颗粒的合成和表面修饰 | 第70-71页 |
·Ru(bpy)_3~(2+)-SiO_2-ssDNA探针的制备 | 第71页 |
·aptamer/Au电极的制备 | 第71页 |
·dsDNA/Au电极的制备 | 第71页 |
·凝血酶蛋白质诱导靶替换Ru(bpy)_3~(2+)-SiO_2-ssDNA探针 | 第71-72页 |
·ECL检测 | 第72页 |
·实际样品的处理 | 第7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2页 |
·Ru(bpy)_3~(2+)-SiO_2 NPs的性质 | 第72-73页 |
·传感器检测过程的设计和特性 | 第73-75页 |
·核酸适配体的选择 | 第75-76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76-80页 |
·杂交条件的优化 | 第76-77页 |
·凝血酶与核酸适配体结合条件的选择 | 第77-78页 |
·ECL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78-80页 |
·凝血酶检测的选择性 | 第80页 |
·凝血酶的定量测定 | 第80-81页 |
·实际样品的检测和分析 | 第81-82页 |
4 结论 | 第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第三章 基于Ru(bpy)_3~(2+)-SiO_2 NPs的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经三明治传感系统实现凝血酶蛋白质特异性检测 | 第85-95页 |
1 引言 | 第85-8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86-88页 |
·仪器 | 第86页 |
·试剂 | 第86-87页 |
·Ru(bpy)_3~(2+)-SiO_2-aptamer Ⅱ探针的制备 | 第87页 |
·aptamer I/Au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87页 |
·thrombin/aptamer I/Au电极的制备 | 第87页 |
·三明治复合物在金电极表面的构建 | 第87-88页 |
·ECL检测 | 第88页 |
·实际样品的处理 | 第8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88-93页 |
·传感器检测过程的设计和特性 | 第88-90页 |
·thrombin与aptamer培育时间的影响 | 第90页 |
·凝血酶检测的选择性 | 第90-92页 |
·凝血酶的定量测定 | 第92-93页 |
·实际样品的检测和分析 | 第93页 |
4 结论 | 第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第四章 基于二茂铁标记分子灯塔构象变化的可控固相Ru(bpy)_3~(2+)-电致化学发光膜及其特异性识别DNA的研究 | 第95-113页 |
1 引言 | 第95-9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97-100页 |
·仪器 | 第97页 |
·试剂 | 第97-98页 |
·Fc-MB-Ru(bpy)_3~(2+)-AuNPs电极的制备 | 第98-99页 |
·发光基底层在金电极上的构建 | 第98-99页 |
·猝灭层在金电极上的构建 | 第99页 |
·控制Fc-MB-Ru(bpy)_3~(2+)-AuNPs电极的ECL强度的变化 | 第99-100页 |
·ECL检测 | 第10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0页 |
·AuNPs和Ru(bpy)_3~(2+)-AuNPs的微观形态 | 第100页 |
·可控固相Ru(bpy)_3~(2+)-电致化学发光膜的性质 | 第100-102页 |
·金胶修饰电极的真实面积和金胶的表面覆盖度 | 第102-103页 |
·Fc-MB在Ru(bpy)_3~(2+)-AuNPs电极的表面覆盖度 | 第103-104页 |
·控制Fc-MB-Ru(bpy)_3~(2+)-AuNPS电极的ECL强度的变化 | 第104-107页 |
·可控固相Ru(bpy)_3~(2+)-电致化学发光膜对DNA的识别 | 第107-108页 |
·杂交条件的优化 | 第108-109页 |
·可控固相Ru(bpy)_3~(2+)-电致化学发光膜对靶DNA的定量测定 | 第109-110页 |
4 结论 | 第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第五章 基于二茂铁标记分子灯塔适配体的固相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特异性识别凝血酶蛋白质 | 第113-125页 |
1 引言 | 第113-115页 |
2 试剂与仪器 | 第115-116页 |
·仪器 | 第115页 |
·试剂 | 第115页 |
·Fc-MBA-Ru(bpy)_3~(2+)-AuNPs电极的制备 | 第115页 |
·Fc-MBA与凝血酶结合 | 第115-116页 |
·ECL检测 | 第11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21页 |
·修饰电极的跟踪检测 | 第116-118页 |
·传感器检测过程的设计和特性 | 第118-119页 |
·凝血酶与二茂铁标记分子灯塔适配体培育时间的影响 | 第119页 |
·凝血酶检测的选择性 | 第119-120页 |
·凝血酶的定量测定 | 第120-121页 |
·混合蛋白样品测定 | 第121页 |
4 结论 | 第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第六章 基于二茂铁标记分子灯塔的固相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特异性识别T4 DNA连接酶 | 第125-138页 |
1 引言 | 第125-127页 |
2 试剂与仪器 | 第127-128页 |
·仪器 | 第127页 |
·试剂 | 第127页 |
·Fc-MB-Ru(bpy)_3~(2+)-AuNPs电极的制备 | 第127-128页 |
·杂交反应 | 第128页 |
·连接反应 | 第128页 |
·ECL检测 | 第12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28-135页 |
·修饰电极的跟踪检测 | 第128-130页 |
·传感器检测过程的设计和特性 | 第130-131页 |
·连接的特异性 | 第131-133页 |
·实验条件优化 | 第133-134页 |
·T4 DNA连接酶的定量测定 | 第134-135页 |
4 结论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38页 |
第七章 基于核酸适配体构象转换应用固相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平台超灵敏检测腺苷 | 第138-151页 |
1 引言 | 第138-140页 |
2 试剂与仪器 | 第140-141页 |
·仪器 | 第140页 |
·试剂 | 第140页 |
·发光基底层在金电极上的构建 | 第140-141页 |
·生物识别层在金电极上的构建 | 第141页 |
·杂交反应 | 第141页 |
·与腺苷培育反应 | 第141页 |
·ECL检测 | 第14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41-148页 |
·传感器检测过程的设计和特性 | 第141-145页 |
·传感器选择性 | 第145-146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146-148页 |
·腺苷的定量测定 | 第148页 |
·回收试验 | 第148页 |
4 结论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1页 |
第八章 应用MWNTs-Ru(bpy)_3~(2+)混聚体经酶放大电致化学发光特异性识别p53基因 | 第151-166页 |
1 引言 | 第151-152页 |
2 试剂与仪器 | 第152-155页 |
·仪器 | 第152-153页 |
·试剂 | 第153页 |
·MWNTs-Ru(bpy)_3~(2+)混聚体的制备 | 第153-154页 |
·纳米金胶标记p53基因的制备 | 第154页 |
·MWNTs-Ru(bpy)_3~(2+)-PPy/Au电极的制备 | 第154页 |
·ssDNA/Au电极的制备 | 第154页 |
·dsDNA/Au电极的制备 | 第154-155页 |
·dsDNA-GDH/Au电极的制备 | 第155页 |
·ECL检测 | 第15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55-163页 |
·COOH-MWNTs和MWNTs-Ru(bpy)_3~(2+)混聚体的微观形态 | 第155-156页 |
·传感器检测过程的设计和特性 | 第156-158页 |
·MWNTs-Ru(bpy)_3~(2+)-PPy/Au电极的特性 | 第158-160页 |
·实验条件优化 | 第160-162页 |
·p53基因序列的定量检测 | 第162-163页 |
4 结论 | 第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66页 |
附录: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66-168页 |
致谢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