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解读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 第11-31页 |
(一) 《法哲学原理》的哲学基础 | 第11-14页 |
(二) 《法哲学原理》的内容 | 第14-23页 |
1. 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 | 第14-19页 |
2. 抽象法、道德、伦理的三段式论述 | 第19-23页 |
(三) 《法哲学原理》的影响 | 第23-31页 |
1. 普鲁士的官方哲学 | 第23-30页 |
2. 晦涩字面下暗含的革命性 | 第30-31页 |
二、解读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第31-47页 |
(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动因和思想前提 | 第31-34页 |
1. “新理性批判主义”法哲学观与现实物质利益的矛盾 | 第31-32页 |
2.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深刻影响 | 第32-33页 |
3. 《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准备工作 | 第33-34页 |
(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内容 | 第34-43页 |
1. 对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国家观的批判 | 第34-36页 |
2. 对私有财产和国家、法的关系的批判 | 第36-37页 |
3. 对“内部国家制度本身”的批判 | 第37-40页 |
4. 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批判和利用 | 第40-43页 |
(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第43-47页 |
1. 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做出的理论回答 | 第44页 |
2.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 | 第44-46页 |
3. 政治立场的彻底转变——从民主主义到无产阶级 | 第46-47页 |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意义 | 第47-54页 |
(一) 唯物史观形成的发源地 | 第47-50页 |
(二) 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 | 第50-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