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工作论文

论后现代美学视阈下的青少年审美价值观教育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0页
一、解读后现代美学与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第10-25页
 (一) 后现代主义第10-13页
  1. 后现代主义概述第10-11页
  2.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第11-13页
 (二) 后现代美学第13-19页
  1. 后现代美学的主要观点第13-15页
  2. 前现代美学、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区别第15-16页
  3. 杰姆逊的后现代美学理论第16-18页
  4. 后现代美学理论的评价第18-19页
 (三) 相关概念厘定第19-22页
  1. 审美第19-20页
  2. 价值观第20-21页
  3. 审美价值观第21-22页
 (四) 后现代美学与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第22-25页
  1. 美学走向生活第22-23页
  2. 后现代美学与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的融合第23-25页
二、后现代美学视阈下的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第25-45页
 (一) 现状审视第25-39页
  1. 后现代美学对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的积极影响第25-26页
  2. 后现代美学对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的消极影响第26-39页
   (1) 审美的“泛”化第27-32页
   (2) 审美的大众化第32-34页
   (3) 审美的世俗化第34-36页
   (4) 审美的功利化第36-37页
   (5) 审美的平面化第37-39页
 (二) 归因分析第39-45页
  1. 市场经济的发展第39-40页
  2. 科学技术的影响第40-41页
  3. 现实教育的遮蔽第41-42页
  4. 后现代美学对传统美学的冲击第42-45页
三、后现代美学视阈下的青少年审美价值观教育建构第45-59页
 (一) 人性论基础第45-47页
 (二) 教育目标第47-50页
  1. 审美标准的重构第47-48页
  2. 审美深度的提升第48-49页
  3. 审美化生存的追求第49-50页
 (三) 教育途径第50-59页
  1. 呼唤人文精神第50-52页
  2. 加强审美教育第52-55页
  3. 建设校园文化第55-59页
结语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后记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现象探析
下一篇:论时尚文化和青少年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