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社会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2 苏轼社会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4-19页 |
·时代背景 | 第14-17页 |
·内忧外患的政治危机 | 第14-15页 |
·“不杀士人”的祖宗家法和“儒学复兴” | 第15-16页 |
·佛道两教的特殊地位 | 第16-17页 |
·苏轼的个人经历 | 第17-19页 |
3 苏轼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19-32页 |
·苏轼的学术思想基础 | 第19-24页 |
·以儒家思想为本 | 第19-21页 |
·以佛道思想为用 | 第21-22页 |
·内道外儒 | 第22-24页 |
·苏轼社会思想的哲学基础—性情论 | 第24-29页 |
·性非善非恶 | 第24-25页 |
·性命自得 | 第25-27页 |
·从“性情论”到社会控制 | 第27-29页 |
·苏轼社会思想的伦理道德基础—重德引俗 | 第29-32页 |
4 苏轼的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思想 | 第32-44页 |
·君礼臣忠与社会稳定 | 第32-37页 |
·“深结天下之心”的君主理想人格 | 第32-33页 |
·“以义正君而无害于国”的臣子的理想人格 | 第33-34页 |
·理想中的君臣关系 | 第34-37页 |
·礼法兼治、善用宗教与社会稳定 | 第37-44页 |
·推崇礼治 | 第37-39页 |
·兼用法治 | 第39-41页 |
·善用宗教 | 第41-44页 |
5 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 第44-51页 |
·土地问题—均户口、教赋役 | 第44-46页 |
·藏富于民 | 第46-48页 |
·轻徭薄税 | 第46页 |
·反对垄断 | 第46-47页 |
·放免积欠 | 第47-48页 |
·兴修水利与赈济伤灾 | 第48-51页 |
6 结语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