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9页 |
导论 | 第9-26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二、本文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第16-17页 |
三、基础性与前提性概念的解析与界定——对国家主义的认知 | 第17-24页 |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 | 第24-26页 |
第一章 近代日本极端国家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26-37页 |
一、国内危机 | 第26-30页 |
(一) 幕藩体制的固有矛盾——国家结构的不稳定性 | 第26-28页 |
(二) 社会的分化与对立——社会结构的脆弱性 | 第28-30页 |
二、民族危机 | 第30-37页 |
(一) 日本的主动锁国 | 第30-34页 |
(二) 日本的被动开国 | 第34-36页 |
(三) 日本被动开国的后果 | 第36-37页 |
第二章 近代日本极端国家主义的政治文化渊源 | 第37-59页 |
一、保守主义国家意识 | 第37-44页 |
(一) 国学的国家观 | 第37-39页 |
(二) 神道的国家观 | 第39-41页 |
(三) 兰学的国家观 | 第41-43页 |
(四) “尊攘”论的国家观 | 第43-44页 |
二、保守主义国家哲学 | 第44-59页 |
(一) 神道哲学的日本精神 | 第45-50页 |
(二) 日本佛教的护国主义 | 第50-52页 |
(三) 日本儒学的国家伦理 | 第52-59页 |
第三章 近代日本极端国家主义的形成 | 第59-127页 |
一、神政绝对主义与必要国家主义 | 第59-78页 |
(一) 王政复古 | 第59-71页 |
(二) 四民平等 | 第71-72页 |
(三) 双重外交 | 第72-78页 |
二、启蒙绝对主义与保守国家主义 | 第78-103页 |
(一) 富国强兵 | 第80-90页 |
(二) 靖国忠君 | 第90-99页 |
(三) 扩张国权 | 第99-103页 |
三、立宪绝对主义与极端国家主义 | 第103-127页 |
(一) “形成国民” | 第104-106页 |
(二) 钦定立宪 | 第106-111页 |
(三) 极端国家主义的形成 | 第111-127页 |
第四章 近代日本极端国家主义的特征 | 第127-152页 |
一、极端主义属性 | 第127-129页 |
二、绝对主义精神 | 第129-132页 |
三、皇国主义信仰 | 第132-135页 |
四、家族主义伦理 | 第135-139页 |
五、国粹主义心理 | 第139-141页 |
六、军国主义实践 | 第141-144页 |
七、帝国主义目标 | 第144-152页 |
第五章 近代日本极端国家主义的实践及影响 | 第152-179页 |
一、近代日本极端国家主义的实践 | 第152-170页 |
(一) 国内政治的绝对主义实践 | 第153-162页 |
(二) 对外政治的极端主义实践 | 第162-170页 |
二、近代日本极端国家主义的影响 | 第170-179页 |
(一) 有限国家主义的历史作用 | 第170-173页 |
(二) 极端国家主义的消极影响 | 第173-179页 |
结论 | 第179-183页 |
一、双重伦理是诠释国家主义概念的视角与方法 | 第179页 |
二、幕末国家危机是极端国家主义演生的历史背景 | 第179-180页 |
三、保守主义是极端国家主义政治文化渊源的规定性 | 第180页 |
四、极端国家主义的形成是与政治绝对主义的进程相伴的 | 第180-181页 |
五、极端国家主义的特征表现为多重特性与特质 | 第181-182页 |
六、极端国家主义的内外实践及影响 | 第182-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2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92-193页 |
论文摘要 | 第193-195页 |
ABSTRACT | 第195-198页 |
后记 | 第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