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8-19页 |
引言 | 第19-30页 |
·人体中化学元素概述 | 第19-20页 |
·矿质营养及人类膳食中的缺乏状况 | 第20-22页 |
·矿质元素在小麦籽粒中的分布 | 第22页 |
·影响小麦籽粒中矿质含量的因素 | 第22-24页 |
·提高小麦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的策略—生物强化 | 第24-25页 |
·影响小麦矿质元素营养生物有效性的因素 | 第25-26页 |
·小麦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应用 | 第26页 |
·小麦品质性状的QTLS | 第26-2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30页 |
第一章 小麦主要亲缘种籽粒的Fe、Zn、Cu、Mn 含量及其聚类分析 | 第30-40页 |
1 前言 | 第3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0-31页 |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Fe、Zn、Cu 和Mn 含量分析 | 第31-36页 |
·Fe、Zn、Cu 和Mn 含量的聚类分析 | 第36-38页 |
4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二章 不同粒色小麦籽粒中Fe、Zn、Cu、Mn 含量及其与种皮色素的相关分析 | 第40-48页 |
1 前言 | 第4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0-42页 |
·试验材料 | 第40-41页 |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不同粒色小麦籽粒中Fe、Zn、Cu、Mn 的含量 | 第42-45页 |
·不同粒色的小麦籽粒中种皮色素含量 | 第45-46页 |
·相关分析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籽粒和旗叶Fe、Zn、Cu、Mn 含量的变化 | 第48-61页 |
1 前言 | 第4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8-49页 |
·试验材料 | 第48-49页 |
·试验方法 | 第49页 |
·数据处理 | 第4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7页 |
·籽粒中Fe、Zn、Cu、Mn 的变化规律 | 第49-53页 |
·旗叶中Fe、Zn、Cu、Mn 的变化规律 | 第53-55页 |
·籽粒与旗叶Fe、Zn、Cu、Mn 含量的相关分析 | 第55-57页 |
4 讨论 | 第57-61页 |
·籽粒中Fe、Zn、Cu、Mn 的变化 | 第57-58页 |
·旗叶中Fe、Zn、Cu、Mn 的变化 | 第58-59页 |
·籽粒与旗叶Fe、Zn、Cu、Mn 含量的相关分析 | 第59-61页 |
第四章 不同籽粒硬度小麦制粉及其馒头加工过程中Fe、Zn、Cu、Mn含量的变化 | 第61-66页 |
1 前言 | 第61-6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62-63页 |
·试验材料 | 第62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2-6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3-64页 |
·Fe、Zn、Cu、Mn 含量在磨粉过程中的变化 | 第63-64页 |
·Fe、Zn、Cu、Mn 含量在馒头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 第64页 |
4 讨论 | 第64-66页 |
第五章 小麦籽粒Fe、Zn、Cu、Mn 含量QTL 定位 | 第66-85页 |
1 前言 | 第6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材料 | 第66-67页 |
·方法 | 第67-6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8-80页 |
·Fe、Zn、Cu、Mn 含量的遗传分析 | 第68-71页 |
·QTL 定位及效应估计 | 第71-80页 |
4 讨论 | 第80-82页 |
·亲本及DH 群体的表现 | 第80页 |
·Fe、Zn、Cu、Mn 含量QTL 定位一致性的讨论 | 第80-81页 |
·Fe、Zn、Cu、Mn 含量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的讨论 | 第81-82页 |
5 结论 | 第82-85页 |
·小麦主要亲缘种籽粒Fe、Zn、Cu、Mn 含量的分析 | 第82页 |
·不同粒色品系间小麦籽粒Fe、Zn、Cu、Mn 含量及与其色素相关分析 | 第82页 |
·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籽粒和旗叶Fe、Zn、Cu、Mn 含量的变化 | 第82-83页 |
·不同籽粒硬度小麦制粉及其馒头加工后Fe、Zn、Cu 和Mn 含量的分析 | 第83页 |
·小麦籽粒Fe、Zn、Cu、Mn 含量QTL 定位及分析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