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铁路旅客站换乘空间的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 ·研究的缘起 | 第11-12页 |
| ·关于大型铁路旅客站 | 第11页 |
| ·大型铁路枢纽旅客站换乘空间研究的迫切性 | 第11-12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 ·理论的意义 | 第12-13页 |
| ·现实的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对象及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 ·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16页 |
| ·大型铁路旅客站换乘空间发展历程 | 第16-26页 |
| ·西方大型铁路旅客站换乘空间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 ·我国大型铁路旅客站换乘空间发展历程 | 第19-26页 |
| ·大型铁路枢纽旅客站换乘空间的优势及设计中的问题 | 第26-29页 |
| ·大型铁路旅客站的优势 | 第26-27页 |
| ·大型铁路旅客站换乘空间设计中的问题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大型铁路旅客站换乘空间的功能分析 | 第29-42页 |
| ·大型铁路旅客站换乘空间的功能构成 | 第29-36页 |
| ·物质功能 | 第30-31页 |
| ·精神功能 | 第31-36页 |
| ·大型铁路枢纽旅客站换乘空间的功能特征 | 第36-42页 |
| ·功能的综合性 | 第36-38页 |
| ·功能的聚集性 | 第38-39页 |
| ·功能的多样性 | 第39-40页 |
| ·功能的外向性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大型铁路旅客站换乘空间的交通流线分析 | 第42-67页 |
| ·各类交通工具与旅客站之间换乘特点 | 第42-46页 |
| ·与城市地铁的换乘 | 第43-44页 |
| ·与高架铁路的换乘 | 第44-45页 |
| ·与城市公交的换乘 | 第45-46页 |
| ·与小汽车、出租车的换乘 | 第46页 |
| ·旅客换乘的流程 | 第46-53页 |
| ·绿色通道换乘 | 第47-49页 |
| ·通过式大厅换乘 | 第49-50页 |
| ·换乘大厅换乘 | 第50-53页 |
| ·组合式换乘 | 第53页 |
| ·换乘人流的特点 | 第53-54页 |
| ·人流时间分布的不均衡 | 第53页 |
| ·人流分布的集中 | 第53-54页 |
| ·在综合大厅活动时间长 | 第54页 |
| ·铁路旅客站换乘空间旅客流线组织 | 第54-58页 |
| ·旅客换乘流线的组织 | 第54-57页 |
| ·车行流线的组织 | 第57-58页 |
| ·换乘空间旅客流线设计原则及要点 | 第58-67页 |
| ·换乘空间旅客流线组织原则 | 第58-60页 |
| ·换乘空间旅客流线设计要点 | 第60-67页 |
| 第四章 大型铁路旅客站换乘空间的空间构成研究 | 第67-89页 |
| ·大型铁路旅客站换乘空间的空间设计原则 | 第67-68页 |
| ·大型铁路旅客站换乘空间的空间构成 | 第68-75页 |
| ·水平构成部分 | 第68-71页 |
| ·垂直构成部分 | 第71-75页 |
| ·及时、准确的信息传媒 | 第75页 |
| ·大型铁路旅客站换乘空间的空间构成方法 | 第75-77页 |
| ·空间序列与层次法 | 第75-76页 |
| ·主从关系法 | 第76-77页 |
| ·穿插与渗透法 | 第77页 |
| ·大型铁路旅客站换乘空间的空间构成模式 | 第77-81页 |
| ·穿插式空间 | 第78-80页 |
| ·层叠式空间 | 第80页 |
| ·上述模式的组合空间 | 第80-81页 |
| ·大型铁路旅客站换乘空间结构的核心—换乘大厅 | 第81-89页 |
| ·换乘大厅的特征 | 第82-83页 |
| ·换乘大厅的设计形式 | 第83-89页 |
| 第五章 设计案例分析——以上海南站为例 | 第89-97页 |
| ·项目建设背景 | 第89页 |
| ·项目内容简介 | 第89-91页 |
| ·换乘功能组织分析 | 第91页 |
| ·换乘交通组织分析 | 第91-92页 |
| ·换乘空间构成分析 | 第92-97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9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和发表论文 | 第102-103页 |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