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政策的系统动力学分析--以北京住房市场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政府继续加强宏观调控 | 第11-12页 |
·城市规划走向公共政策 | 第12-13页 |
·研究角度 | 第13-20页 |
·政策属性讨论到方法研究 | 第13-15页 |
·选取住房市场作为切入点 | 第15-18页 |
·作为一种连续的研究系列 | 第18-19页 |
·引入系统动力学思想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界定 | 第20-24页 |
·基本概念 | 第20-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研究边界 | 第23-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2章 规划政策分析理论基础 | 第26-58页 |
·政策分析传统 | 第26-39页 |
·政策分析的历史 | 第26-32页 |
·政策分析的理解 | 第32-36页 |
·政策分析与规划 | 第36-39页 |
·模型研究方法 | 第39-48页 |
·模型方法的概念 | 第39-42页 |
·研究城市的模型 | 第42-46页 |
·模型方法的反思 | 第46-48页 |
·系统动力学方法 | 第48-53页 |
·系统动力学历程 | 第48-49页 |
·系统动力学特点 | 第49-51页 |
·系统动力学建模 | 第51-53页 |
·对规划的适用 | 第53-56页 |
·思想方法的适用 | 第53-54页 |
·城市系统动力学 | 第54-55页 |
·规划分析的改进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3章 住房市场模型系统分析 | 第58-94页 |
·住房理论基础 | 第58-67页 |
·居者有其屋 | 第58-61页 |
·住房适应社会发展 | 第61-65页 |
·住房保障制度类型 | 第65-67页 |
·住房市场机制 | 第67-74页 |
·政府干预的理论基础 | 第67页 |
·住房市场运行 | 第67-71页 |
·住房“过滤”模型 | 第71-74页 |
·住房政策演变 | 第74-86页 |
·福利分房阶段(1949~1978) | 第74-77页 |
·改革摸索阶段(1979~1997) | 第77-81页 |
·制度深化阶段(1998~今) | 第81-86页 |
·规划政策分析 | 第86-93页 |
·政策实践的演变趋势 | 第86-88页 |
·规划政策和住房问题 | 第88-92页 |
·如何建立模型来研究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4章 规划中的住房政策模型 | 第94-120页 |
·模型结构分析 | 第94-100页 |
·模型边界 | 第94-95页 |
·模型原理 | 第95-98页 |
·模型流图 | 第98-100页 |
·建立模型方程 | 第100-106页 |
·人口和产业 | 第100-102页 |
·住宅和土地 | 第102-105页 |
·政策变量 | 第105-106页 |
·模型模拟仿真 | 第106-117页 |
·城市的兴起 | 第106-110页 |
·城市的发展与停滞 | 第110-111页 |
·城市的稳定与扰动 | 第111-113页 |
·城市的滞胀或失衡 | 第113-116页 |
·城市的衰亡 | 第116-117页 |
·住房政策解析 | 第117-119页 |
·模型的总体特征 | 第117-118页 |
·住房政策的特征 | 第118-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5章 住房中的规划政策模型 | 第120-152页 |
·数据基础分析 | 第120-124页 |
·模型边界 | 第120-121页 |
·模型原理 | 第121-122页 |
·模型流图 | 第122-124页 |
·建立模型方程 | 第124-141页 |
·宏观经济子系统 | 第124-127页 |
·需求子系统 | 第127-132页 |
·价格子系统 | 第132-134页 |
·供给子系统:商品房 | 第134-139页 |
·供给子系统:经济适用房 | 第139-141页 |
·模型信度检验 | 第141-145页 |
·模型结构检验 | 第141页 |
·模型参数检验 | 第141-142页 |
·仿真结果检验 | 第142-145页 |
·模型运行结论 | 第145-150页 |
·房价上涨的原因 | 第145-147页 |
·规划政策的实效分析 | 第147-149页 |
·对某些现象的解释 | 第149-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2页 |
第6章 规划政策的模拟和比较 | 第152-175页 |
·政策模拟前提 | 第152-154页 |
·政策条件假设 | 第152-153页 |
·人口增长模式 | 第153-154页 |
·GDP 增长趋势 | 第154页 |
·两种供应计划 | 第154-163页 |
·土地供应中期计划 | 第154-159页 |
·住房建设规划 | 第159-161页 |
·两项供应比较 | 第161-163页 |
·房价下跌模拟 | 第163-167页 |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模拟 | 第163-164页 |
·调控供给引起房价下跌 | 第164页 |
·调控需求引起房价下跌 | 第164页 |
·不同政策比较效果比较 | 第164-167页 |
·政策组合分析 | 第167-173页 |
·消费者剩余的计算 | 第167-168页 |
·供应经济适用房还是商品房 | 第168-172页 |
·其他政策说明 | 第172-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173-17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75-190页 |
·建立“环境-目标-过程”模型 | 第175-179页 |
·渐进型和创新型政策 | 第175-176页 |
·程序公正和技术理性 | 第176页 |
·“环境-目标-过程”分析 | 第176-179页 |
·建立规划政策实验室 | 第179-183页 |
·空间模型的设想 | 第179-182页 |
·建立政策实验室 | 第182页 |
·超越系统动力学 | 第182-183页 |
·改善规划政策的影响 | 第183-188页 |
·规划中的住房政策 | 第183-184页 |
·住房中的规划政策 | 第184-186页 |
·规划政策的建议 | 第186-188页 |
·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第188-190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88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88-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196页 |
致谢 | 第196-197页 |
附录A 北京市居民购房能力分析 | 第197-205页 |
附录B 论文使用的数据列表 | 第205-208页 |
附录C 影响住房市场的要素及建模 | 第208-21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