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研究的现状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激励与激励机制 | 第14-15页 |
·激励 | 第14页 |
·激励机制 | 第14-15页 |
·人性假设理论 | 第15-17页 |
·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 第15-16页 |
·薛恩的复杂人假设 | 第16页 |
·莫尔斯、洛希的超Y理论 | 第16页 |
·西蒙的决策人假设 | 第16-17页 |
·人的行为规律及模型 | 第17-18页 |
·激励理论 | 第18-22页 |
·内容型激励理论 | 第18-19页 |
·过程型激励理论 | 第19-20页 |
·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 | 第20-21页 |
·综合型激励理论:波特-劳勒的激励模型 | 第21-22页 |
3 农电工激励现状概述 | 第22-30页 |
·农电工的界定 | 第22-24页 |
·农电工的定义及聘用条件 | 第22页 |
·农电工的工作职责 | 第22-23页 |
·本文中农电工范围的界定 | 第23-24页 |
·目前我国对农电工激励存在的问题 | 第24-29页 |
·农电工工作环境总体水平差,导致工作存在危险 | 第24-25页 |
·对农电工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导致绩效较差 | 第25页 |
·农电工工资待遇低,导致薪酬缺乏公平性 | 第25-26页 |
·农电工缺乏福利保障,导致工作存在后顾之忧 | 第26-27页 |
·农电工社会地位不高,缺乏应有的尊重 | 第27-28页 |
·农电工缺乏成长通道,导致农电工岗位吸引力缺失 | 第28页 |
·缺少精神激励,导致农电工缺乏归属感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 案例:兖州供电部农电工激励现状调查分析 | 第30-37页 |
·兖州供电部简介 | 第30-31页 |
·兖州供电部农电工激励现状调查 | 第31-36页 |
·兖州供电部农电工激励状况的调查报告 | 第31-34页 |
·关于农电工需求的分析报告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5 农电工激励机制的设计 | 第37-47页 |
·新农村建设形势下设计农电工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农电工激励机制设计的原则 | 第38-39页 |
·先进性原则 | 第38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8页 |
·个人和企业双赢原则 | 第38页 |
·平衡原则 | 第38页 |
·满足长远发展战略 | 第38-39页 |
·农电工激励机制的构建 | 第39-46页 |
·构建具有竞争性的农电工物质激励机制 | 第39-42页 |
·构建农电工有效的精神激励运行机制 | 第42-44页 |
·构建提高工作安全性的农电工安全保障机制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6 改善农电工激励现状的对策分析 | 第47-51页 |
·建立以绩效为主导的工作考核体系,提高农电工的主创性 | 第47-48页 |
·成立农电工会组织,加强对农电工的服务 | 第48-49页 |
·建立农电工多元化成长通道,提高农电工职业化水平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7 结论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A:兖州供电部农电工激励状况调查问卷(一) | 第54-56页 |
附录B:兖州供电部农电工激励状况调查问卷(二)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