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8页 |
·研究的问题 | 第18-19页 |
·本文的工作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中文手写书写者自适应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1-36页 |
·中文手写文字识别的研究 | 第21-31页 |
·中文手写单字识别的主要技术 | 第22-25页 |
·中文手写词组识别的主要技术 | 第25-31页 |
·书写者自适应技术的研究 | 第3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中文手写文字识别技术研究 | 第36-80页 |
·中文手写文字识别中的预处理技术 | 第36-39页 |
·非线性归一化技术研究 | 第37-38页 |
·弹性网格技术研究 | 第38-39页 |
·脱机中文手写汉字的特征提取技术研究 | 第39-46页 |
·Gabor特征提取 | 第39-40页 |
·梯度特征提取 | 第40-41页 |
·Character-SIFT特征提取 | 第41-46页 |
·联机中文手写汉字的特征提取技术研究 | 第46-52页 |
·8方向特征提取 | 第47-49页 |
·虚拟笔画技术分析与研究 | 第49-50页 |
·基于特征融合的修正的8方向特征提取技术研究 | 第50-51页 |
·基于局部特征增强的修正的8方向特征提取技术研究 | 第51-52页 |
·分类器设计 | 第52-56页 |
·LDA分类器 | 第52-54页 |
·MQDF分类器 | 第54-56页 |
·基于整词识别的旋转无关的无约束中文手写词组识别 | 第56-65页 |
·中文手写词组数据库合成技术研究 | 第58-62页 |
·基于整词的旋转无关的无约束中文手写词组识别技术研究 | 第62-64页 |
·基于子空间共享的压缩技术 | 第64-65页 |
·实验结果 | 第65-79页 |
·中文脱机手写识别技术实验 | 第65-69页 |
·中文联机手写汉字识别技术实验 | 第69-75页 |
·基于整词的中文手写词组识别实验 | 第75-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基于ILDA的中文手写书写者自适应技术研究 | 第80-98页 |
·ILDA通用解决方案 | 第82-86页 |
·WILDA技术研究 | 第86-88页 |
·基于ILDA/WILDA的书写自适应手写识别系统 | 第88-89页 |
·实验结果 | 第89-97页 |
·实验数据库介绍 | 第89-91页 |
·原始的LDA分类器在CouchGB1与IncCouchDB中的性能 | 第91-92页 |
·基于WILDA的书写者自适应技术在IncCouchDB中的性能 | 第92-95页 |
·WILDA技术与ILDA技术在IncCouchDB中的性能对比 | 第95页 |
·不同权重参数下WILDA技术在IncCouchDB中的性能 | 第95-96页 |
·ILDA与WILDA在CouchGB1中的性能对比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五章 基于IMQDF的中文手写书写者自适应技术研究 | 第98-117页 |
·IMQDF技术研究 | 第98-100页 |
·ILDAIMQDF技术研究 | 第100-103页 |
·WIMQDF/WILDAIMQDF技术研究 | 第103-105页 |
·基于增量MQDF的中文手写书写者自适应系统 | 第105-106页 |
·针对ILDAIMQDF/WILDAIMQDF的压缩技术研究 | 第106-107页 |
·实验结果 | 第107-115页 |
·实验数据库介绍 | 第107-108页 |
·原始MQDF分类器在CASIA-OLHWDB1.1和IncCouchDB中的性能 | 第108-109页 |
·IMQDF与ILDAIMQDF技术在IncCouchDB中的性能 | 第109-110页 |
·不同权重参数对WIMQDF和WILDAIMQDF技术的性能影响 | 第110-112页 |
·四种基于IMQDF的自适应技术在CASIA-OLHWDB1.1中的性能 | 第112-113页 |
·不同的书写者自适应技术的识别性能对比 | 第113-114页 |
·两级压缩技术的性能评估 | 第114-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结论 | 第117-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4-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附件 | 第138页 |